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4-32页 |
1.1.1 砷对藻细胞的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 第14-20页 |
1.1.2 水体微生物对无机砷吸附吸收研究进展 | 第20-27页 |
1.1.3 微藻胞外聚合物及其对污染修复的影响 | 第27-32页 |
1.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第32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32-34页 |
1.3.1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32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32-33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33-34页 |
第二章 藻细胞砷毒效应及EPS影响 | 第34-48页 |
2.1 前言 | 第34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8页 |
2.2.1 主要试剂 | 第34-35页 |
2.2.2 藻种培养及细胞制备 | 第35-36页 |
2.2.2.1 藻种培养方法 | 第35页 |
2.2.2.2 藻细胞制备 | 第35-36页 |
2.2.2.3 藻生物量计算方法 | 第36页 |
2.2.3 藻细胞活性测定 | 第36-38页 |
2.2.3.1 生长抑制IC_(50)测定 | 第36页 |
2.2.3.2 氧化胁迫ROS和SOD测定 | 第36-37页 |
2.2.3.3 细胞膜完整性流式测定 | 第37页 |
2.2.3.4 光合系统Ⅱ荧光活性测定 | 第37-38页 |
2.2.3.5 细胞形态SEM-TEM表征 | 第38页 |
2.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38-39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9-47页 |
2.4.1 EPS脱除效果及对藻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2.4.2 藻细胞砷毒差异及EPS影响 | 第40-45页 |
2.4.3 无机砷毒性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 | 第45-47页 |
2.5 小结 | 第47-48页 |
第三章 无机砷生物累积特征及藻EPS影响 | 第48-60页 |
3.1 前言 | 第48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3.2.1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3.2.2 藻细胞内总砷含量测定 | 第49页 |
3.2.3 生物动力学模拟 | 第49页 |
3.2.4 藻EPS提取和定量 | 第49-50页 |
3.2.5 无机砷生物吸附吸收量的测定 | 第50页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9页 |
3.4.1 As(Ⅲ)和As(Ⅴ)暴露下砷生物吸收动力学 | 第51-53页 |
3.4.2 无机砷暴露下藻EPS分泌特性 | 第53-55页 |
3.4.3 无机砷生物吸附吸收特征及藻EPS影响 | 第55-59页 |
3.5 小结 | 第59-60页 |
第四章 胞外聚合物与无机砷相互作用分子机制 | 第60-73页 |
4.1 前言 | 第6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0-61页 |
4.2.2 藻细胞EPS的提取和纯化 | 第61页 |
4.2.3 EPS理化性质表征 | 第61页 |
4.2.4 三维荧光光谱分析 | 第61-62页 |
4.2.5 傅里叶红外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62页 |
4.3 数据分析 | 第62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2-72页 |
4.4.1 绿藻EPS理化性质及荧光特性 | 第62-64页 |
4.4.2 EPS-无机砷荧光淬灭机制及热力学特征 | 第64-68页 |
4.4.3 EPS-As相互作用活性官能团分析 | 第68-72页 |
4.5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五章 研究结果、创新点及展望 | 第73-76页 |
5.1 研究结果 | 第73-74页 |
5.2 创新点 | 第74页 |
5.3 研究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4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经历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