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膜泡运输简介 | 第9页 |
1.2 SM蛋白及SNARE蛋白简介 | 第9-10页 |
1.2.1 SM蛋白简介 | 第9-10页 |
1.2.2 SNARE蛋白简介 | 第10页 |
1.3 SM蛋白和Qa-SNARE蛋白的结构和分类 | 第10-12页 |
1.3.1 SM蛋白和Qa-SNARE蛋白的结构 | 第10-12页 |
1.3.2 SM蛋白和Qa-SNARE蛋白的分类 | 第12页 |
1.4 SM蛋白和Qa-SNARE蛋白的生理学意义 | 第12-19页 |
1.4.1 SM蛋白的生理学意义 | 第12-14页 |
1.4.1.1 SM蛋白能促进SNARE复合体形成 | 第13页 |
1.4.1.2 SM蛋白在运输囊泡与靶膜的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第13-14页 |
1.4.2 Qa-SNARE蛋白的生理学意义 | 第14-19页 |
1.4.2.1 植物Qa-SNARE蛋白在胞质分裂中的功能 | 第15-16页 |
1.4.2.2 植物Qa-SNARE蛋白在离子运输中的功能 | 第16页 |
1.4.2.3 植物Qa-SNARE蛋白在植物发育中的功能 | 第16-17页 |
1.4.2.4 植物Qa-SNARE蛋白在茎向重力性中的功能 | 第17页 |
1.4.2.5 植物Qa-SNARE蛋白在激素信号中的功能 | 第17-18页 |
1.4.2.6 植物Qa-SNARE蛋白在植物-共生菌中的功能 | 第18页 |
1.4.2.7 植物Qa-SNARE蛋白在植物-病原微生物互作中的功能 | 第18-19页 |
1.5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SM蛋白和Qa-SNARE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5.1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SM蛋白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5.2 内质网和高尔基体间Qa-SNARE蛋白的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1-3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2.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1页 |
2.3 杂交 | 第21-22页 |
2.3.1 纯合突变体筛选的原理 | 第21页 |
2.3.2 叶片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1-22页 |
2.3.3 突变体纯和性PCR扩增检测 | 第22页 |
2.3.4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2页 |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反转录PCR(RT-PCR) | 第22-25页 |
2.4.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用途及原理 | 第22-23页 |
2.4.1.1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用途 | 第22-23页 |
2.4.1.2 实时荧光定量PCR的原理 | 第23页 |
2.4.2 体外转录RNA标准样品构建流程 | 第23-25页 |
2.4.2.1 RNA提取 | 第23-24页 |
2.4.2.2 cDNA第一条链的合成 | 第24页 |
2.4.2.3 反转录PCR | 第24-25页 |
2.5 转基因植物的制作 | 第25页 |
2.5.1 根癌农杆菌转化 | 第25页 |
2.5.1.1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5页 |
2.5.1.2 电激转化法转化根癌农杆菌 | 第25页 |
2.5.2 根癌农杆菌侵染 | 第25页 |
2.5.2.1 试剂准备 | 第25页 |
2.5.2.2 根癌农杆菌侵染实验步骤 | 第25页 |
2.5.3 转基因植株纯合体的筛选 | 第25页 |
2.6 pull-down分析 | 第25-26页 |
2.6.1 试剂准备 | 第25页 |
2.6.2 实验步骤 | 第25-26页 |
2.6.3 Western检测 | 第26页 |
2.6.3.1 试剂配制 | 第26页 |
2.6.3.2 实验步骤 | 第26页 |
2.7 酵母双杂交 | 第26-29页 |
2.7.1 酵母双杂交原理 | 第26-27页 |
2.7.2 蛋白分段 | 第27页 |
2.7.3 试剂准备 | 第27-28页 |
2.7.4 实验步骤 | 第28-29页 |
2.7.4.1 AH109酵母菌株复苏 | 第28页 |
2.7.4.2 酵母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8页 |
2.7.4.3 酵母转化 | 第28页 |
2.7.4.4 相互作用蛋白的鉴定 | 第28-29页 |
2.8 组织表达情况分析 | 第29-30页 |
2.8.1 组织表达情况分析的原理 | 第29页 |
2.8.2 试剂准备 | 第29页 |
2.8.3 实验步骤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40页 |
3.1 突变体筛选 | 第30页 |
3.2 转基因植株筛选 | 第30-31页 |
3.3 突变体和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31-34页 |
3.3.1 野生型中AtSYP81、AtSec20和AtSly1的组织表达量分析 | 第31页 |
3.3.2 突变体的根长表型观察 | 第31-33页 |
3.3.3 突变体的鲜重表型观察 | 第33-34页 |
3.3.4 AtSYP31/A tSYP32共同基因沉默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34页 |
3.4 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的检测 | 第34-36页 |
3.4.1 各突变体中相应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析 | 第34-35页 |
3.4.2 AtSYP31AtSYP32共同基因沉默转基因植株中相应基因的mRNA表达量情况检测 | 第35-36页 |
3.5 Pulldown分析 | 第36-37页 |
3.6 GUS染色分析AtSYP31的组织表达情况 | 第37-38页 |
3.7 酵母双杂交 | 第38-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5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