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形成机理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选题的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2 典型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实例的调查分析 | 第21-30页 |
2.1 魏家湾滑坡 | 第21-24页 |
2.2 内六线K285滑坡 | 第24-26页 |
2.3 陈山滑坡 | 第26-30页 |
3 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发育特征 | 第30-37页 |
3.1 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3.2 形态特征 | 第32-34页 |
3.3 物质组成特征 | 第34-35页 |
3.4 主要影响因素 | 第35-37页 |
4 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的形成机制 | 第37-43页 |
4.1 崩塌堆积体形成过程 | 第37-39页 |
4.2 潜在滑面(带)形成过程 | 第39-40页 |
4.3 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 | 第40-41页 |
4.4 滑坡的启动机制 | 第41-42页 |
4.5 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形成的全过程 | 第42-43页 |
5 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稳定性分析 | 第43-74页 |
5.1 传递系数法原理 | 第43-45页 |
5.2 FLAC3D原理 | 第45-49页 |
5.3 降雨诱发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49-61页 |
5.4 开挖卸荷诱发滑坡的稳定性分析 | 第61-74页 |
6 高位陡倾崩塌堆积体滑坡的勘察及防治措施 | 第74-78页 |
6.1 勘察方法 | 第74-75页 |
6.2 技术要求 | 第75-76页 |
6.3 防治措施 | 第76-78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8-80页 |
7.1 结论 | 第78-79页 |
7.2 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84-85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5-86页 |
详细摘要 | 第86-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