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研究--以山西省X高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缘起 | 第9-11页 |
1.1.1 现实背景 | 第9-10页 |
1.1.2 个人基础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7页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2-14页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1.3.3 研究评析 | 第16-17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7-19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4.3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1.4.4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2 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学生伤害事故 | 第21页 |
2.1.2 学生伤害事故防范 | 第21-22页 |
2.1.3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 | 第22-23页 |
2.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特殊性 | 第23-27页 |
2.2.1 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特殊 | 第23-24页 |
2.2.2 高校学生伤害事故涉及的类型较多 | 第24页 |
2.2.3 诱发高校学生伤害事故的原因复杂 | 第24-27页 |
3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防范及处理实证描述 | 第27-43页 |
3.1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现状 | 第27-28页 |
3.2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现状 | 第28-37页 |
3.2.1 样本校安全管理现状 | 第28-32页 |
3.2.2 样本校安全教育现状 | 第32-37页 |
3.3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现状 | 第37-43页 |
3.3.1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应对状况 | 第37-39页 |
3.3.2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善后状况 | 第39-43页 |
4 样本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和处理问题分析 | 第43-53页 |
4.1 安全管理不到位 | 第43-44页 |
4.1.1 安全资源保障欠缺 | 第43-44页 |
4.1.2 安全制度落实不到位 | 第44页 |
4.2 安全教育水平不高 | 第44-46页 |
4.2.1 安全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 第44-45页 |
4.2.2 安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 第45页 |
4.2.3 安全演练不完善 | 第45-46页 |
4.2.4 安全教育考核标准缺失 | 第46页 |
4.3 事故处置主体沟通不充分 | 第46-47页 |
4.4 事故责任认定有难度 | 第47-49页 |
4.4.1 事故处理缺少权威依据 | 第47-48页 |
4.4.2 事故研判缺少权威机构 | 第48-49页 |
4.5 事故善后措施不力 | 第49-53页 |
4.5.1 心理干预不被重视 | 第49-50页 |
4.5.2 事故赔偿机制不健全 | 第50-51页 |
4.5.3 事故经验总结不足 | 第51-53页 |
5 完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与处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 第53-71页 |
5.1 完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防范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3-63页 |
5.1.1 完善学校安全法律体系 | 第53-54页 |
5.1.2 建立多元化学校安全治理机制 | 第54-56页 |
5.1.3 健全学校安全管理体系 | 第56-59页 |
5.1.4 健全学校安全教育体系 | 第59-61页 |
5.1.5 全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 第61-63页 |
5.2 完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应对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5.2.1 建立事故决策指挥机制 | 第63-64页 |
5.2.2 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 第64页 |
5.2.3 建立标准化应对体系 | 第64页 |
5.3 完善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善后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64-71页 |
5.3.1 建立事故舆情监控机制 | 第64-65页 |
5.3.2 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 第65-66页 |
5.3.3 建立事故处理责任机制 | 第66-67页 |
5.3.4 建立事故赔偿机制 | 第67-69页 |
5.3.5 建立事故总结机制 | 第69页 |
5.3.6 建立事后恢复与重建机制 | 第69-71页 |
6 结语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A | 第75-78页 |
附录B | 第78-81页 |
附录C | 第81-82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