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绪论 | 第12-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20页 |
1.3.1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4-15页 |
1.3.2 国内研究概述 | 第15-19页 |
1.3.3 国内外研究启示 | 第19-20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5 研究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0-22页 |
1.5.1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6 创新和不足 | 第22-23页 |
1.6.1 创新点 | 第22页 |
1.6.2 不足 | 第22-23页 |
2 基于农村宅基地研究的概念与理论 | 第23-27页 |
2.1 关乎农村宅基地研究的若干概念 | 第23-24页 |
2.1.1 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 | 第23页 |
2.1.2 农村宅基地的内涵与外延 | 第23页 |
2.1.3 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内涵与外延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7页 |
2.2.1 土地产权理论 | 第24页 |
2.2.2 效率与公平理论 | 第24页 |
2.2.3 土地规模经营理论 | 第24-25页 |
2.2.4 人地关系理论 | 第25页 |
2.2.5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5页 |
2.2.6 土地市场化理论 | 第25-27页 |
3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分析 | 第27-48页 |
3.1 安徽省概况 | 第27-38页 |
3.1.1 自然状况 | 第27-34页 |
3.1.2 经济状况 | 第34-38页 |
3.2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空间布局 | 第38-40页 |
3.2.1 空间分布地域性 | 第38-39页 |
3.2.2 规模总量差异性 | 第39-40页 |
3.3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 第40-45页 |
3.4 基于宅基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应对举措 | 第45-48页 |
3.4.1 宁国模式 | 第45-46页 |
3.4.2 金寨模式 | 第46页 |
3.4.3 马鞍山模式 | 第46页 |
3.4.4 皖北模式 | 第46-48页 |
4 基于安徽省情的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构建 | 第48-63页 |
4.1 安徽省农村宅基地退出条件分析 | 第48-58页 |
4.1.1 人口流动特征及趋势 | 第48-55页 |
4.1.2 安徽省农村居民点整治理论潜力估算 | 第55-58页 |
4.2 构建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基本思路与原则 | 第58-59页 |
4.2.1 基本思路 | 第58页 |
4.2.2 基本原则 | 第58-59页 |
4.3 有序推进安徽省农村宅基地退出的五大机制 | 第59-63页 |
4.3.1 激励机制 | 第60页 |
4.3.2 倒逼机制 | 第60-61页 |
4.3.3 引力机制 | 第61页 |
4.3.4 推力机制 | 第61-62页 |
4.3.5 均衡发展机制 | 第62-63页 |
5 实施安徽省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 第63-65页 |
5.1 社会保障 | 第63页 |
5.2 资金保障 | 第63-64页 |
5.3 法律、制度保障 | 第64页 |
5.4 文化、风俗保障 | 第64-65页 |
6 结果与讨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个人简介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