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15-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6-17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4 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2.1.1 失地农民 | 第18页 |
2.1.2 社会保障 | 第18-19页 |
2.1.3 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 第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2页 |
2.2.1 马克思社会保障理论 | 第20页 |
2.2.2 庇古“福利经济学说” | 第20-21页 |
2.2.3 城乡二元结构理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第22-35页 |
3.1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 第22-35页 |
3.1.1 征地补偿安置 | 第23-25页 |
3.1.2 社会保障体系 | 第25-30页 |
3.1.3 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 第30-33页 |
3.1.4 工作取得的成就与不足 | 第33-35页 |
第四章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 | 第35-43页 |
4.1 征地补偿安置制度不完善 | 第35-37页 |
4.1.1 征地补偿标准存在不足 | 第35-36页 |
4.1.2 安置小区建设缓慢 | 第36-37页 |
4.2 社会保障政策不完善 | 第37-38页 |
4.3 就业保障政策缺位 | 第38页 |
4.4 失地农民城市生活适应状况差 | 第38-43页 |
4.4.1 治理观念和服务落后 | 第40-41页 |
4.4.2 失地农民自身社保意识淡薄 | 第41-43页 |
第五章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经验借鉴 | 第43-47页 |
5.1 国外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经验 | 第43-44页 |
5.1.1 英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43页 |
5.1.2 美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43页 |
5.1.3 日本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43-44页 |
5.1.4 国外经验带来的启示 | 第44页 |
5.2 国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经验 | 第44-47页 |
5.2.1 上海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44-45页 |
5.2.2 浙江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45页 |
5.2.3 重庆失地农民社会保障 | 第45-46页 |
5.2.4 国内经验带来的启示 | 第46-47页 |
第六章 完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对策 | 第47-54页 |
6.1 完善征地补偿安置保障 | 第47-48页 |
6.1.1 信息公开 | 第47页 |
6.1.2 调节征地补偿标准 | 第47页 |
6.1.3 加快安置返迁房的建设 | 第47-48页 |
6.2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 第48-50页 |
6.2.1 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制度 | 第48-49页 |
6.2.2 放宽最低生活保障准入门槛 | 第49页 |
6.2.3 重视救助优抚方面及法律支持 | 第49-50页 |
6.3 加快做好就业保障 | 第50-51页 |
6.3.1 完善培训制度 | 第50页 |
6.3.2 建立失地农民信息库 | 第50页 |
6.3.3 建立失地农民就业信息咨询平台 | 第50-51页 |
6.3.4 提供资金支持 | 第51页 |
6.3.5 鼓励失地农民创业 | 第51页 |
6.4 改善治理和服务 | 第51-52页 |
6.5 引导失地农民转变观念 | 第52-54页 |
6.5.1 增强失地农民信心 | 第52页 |
6.5.2 转变失地农民就业思想 | 第52-53页 |
6.5.3 顺应失地农民的适应能力再造 | 第53-5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附录 | 第59-62页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