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6-7页 |
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1 绪论 | 第19-36页 |
1.1 链霉菌内次级代谢基因簇的相关研究 | 第19-25页 |
1.1.1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扩增 | 第20-22页 |
1.1.2 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的敲除 | 第22页 |
1.1.3 基因簇的异源表达 | 第22-25页 |
1.2 链霉菌的转录调控因子 | 第25-32页 |
1.2.1 双组份调控系统 | 第25-30页 |
1.2.2 单组份调控系统 | 第30-31页 |
1.2.3 途径特异性调控因子 | 第31页 |
1.2.4 Lux R家族转录调控因子 | 第31-32页 |
1.3 链霉菌内启动子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1.3.1 链霉菌中的合成生物学 | 第32-33页 |
1.3.2 链霉菌中的组成型启动子文库 | 第33-34页 |
1.3.3 链霉菌中的诱导型启动子文库 | 第34页 |
1.4 本科论文研究内容与意义 | 第34-36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34-3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35-36页 |
2 S. diastatochromogenes 1628 生物合成丰加霉素基因簇的克隆及其功能初步验证 | 第36-49页 |
2.1 引言 | 第36页 |
2.2 材料 | 第36-40页 |
2.2.1 引物设计 | 第36-37页 |
2.2.2 菌种与质粒 | 第37页 |
2.2.3 培养基 | 第37-38页 |
2.2.4 缓冲液 | 第38页 |
2.2.5 抗生素 | 第38-39页 |
2.2.6 试剂 | 第39页 |
2.2.7 主要仪器 | 第39-40页 |
2.3 方法 | 第40-42页 |
2.3.1 链霉菌总DNA小量提取 | 第40页 |
2.3.2 丰加霉素基因簇toy cluster的扩增 | 第40页 |
2.3.3 大肠杆菌质粒DNA小量提取 | 第40页 |
2.3.4 酶切 | 第40-41页 |
2.3.5 割胶回收 | 第41页 |
2.3.6 基因簇序列的Gibson Assembly | 第41页 |
2.3.7 大肠杆菌感受态制备及质粒转化 | 第41页 |
2.3.8 接合转移 | 第41-42页 |
2.3.9 丰加霉素的发酵及检测 | 第42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42-47页 |
2.4.1 丰加霉素基因簇的克隆及重组质粒的构建 | 第42-43页 |
2.4.2 重组菌J1074-CLU的构建 | 第43-44页 |
2.4.3 toy cluster在模式菌株S. albus J1074的异源表达 | 第44-45页 |
2.4.4 重组菌 1628-CLU的构建 | 第45-46页 |
2.4.5 toy cluster的过量表达对1628的TM产量的影响 | 第46-47页 |
2.5 讨论 | 第47-49页 |
3 基因簇中途径特异性调节基因toyA的克隆以及功能验证 | 第49-65页 |
3.1 引言 | 第49页 |
3.2 材料 | 第49-52页 |
3.2.1 引物设计 | 第49-50页 |
3.2.2 菌种与质粒 | 第50页 |
3.2.3 培养基 | 第50页 |
3.2.4 缓冲液 | 第50-51页 |
3.2.5 抗生素 | 第51页 |
3.2.6 试剂 | 第51页 |
3.2.7 主要仪器 | 第51-52页 |
3.3 方法 | 第52-55页 |
3.3.1 本章涉及基因的PCR扩增方法 | 第52页 |
3.3.2 割胶回收,连接,测序 | 第52-53页 |
3.3.3 酶切 | 第53页 |
3.3.4 接合转移 | 第53页 |
3.3.5 丰加霉素的发酵及检测 | 第53页 |
3.3.6 表达质粒构建的Gibson Assembly | 第53页 |
3.3.7 外源蛋白在E. coli中的表达纯化 | 第53-54页 |
3.3.8 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s (EMSA) | 第54页 |
3.3.9 链霉菌RNA提取 | 第54页 |
3.3.10 荧光定量PCR | 第54页 |
3.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4-55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3.4.1 toyA基因的克隆以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5-57页 |
3.4.2 TOYA蛋白的外源表达 | 第57-58页 |
3.4.3 重组菌 1628-TOYA的构建 | 第58-60页 |
3.4.4 过量表达toyA基因对丰加霉素产量的影响 | 第60-61页 |
3.4.5 ADPAsd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纯化 | 第61-63页 |
3.4.6 ADPAsd -toyAp的EMSA分析 | 第63-64页 |
3.5 讨论 | 第64-65页 |
4 基因簇中toyF基因的功能验证及启动子的筛选应用 | 第65-82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材料 | 第65-68页 |
4.2.1 引物设计 | 第65-66页 |
4.2.2 菌种与质粒 | 第66-67页 |
4.2.3 培养基 | 第67页 |
4.2.4 缓冲液 | 第67页 |
4.2.5 抗生素 | 第67页 |
4.2.6 试剂 | 第67页 |
4.2.7 主要仪器 | 第67-68页 |
4.3 方法 | 第68-69页 |
4.3.1 本章涉及基因的PCR扩增方法 | 第68页 |
4.3.2 割胶回收,连接,测序 | 第68页 |
4.3.3 酶切 | 第68页 |
4.3.4 接合转移 | 第68-69页 |
4.3.5 丰加霉素的发酵及检测 | 第69页 |
4.3.6 5L发酵罐上罐检测 | 第69页 |
4.3.7 链霉菌RNA提取 | 第69页 |
4.3.8 荧光定量PCR | 第69页 |
4.3.9 TOYF酶活检测方法 | 第69页 |
4.3.10 GUS酶活检测方法 | 第69页 |
4.3.11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69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69-80页 |
4.4.1 重组菌株 1628-RS,1628-ES,1628-21S和 1628-57S的构建 | 第69-71页 |
4.4.2 使用GUS活性检测比较不同启动子在菌株1628中的活性 | 第71-72页 |
4.4.3 缺失株 1628-ΔTOYF的构建 | 第72-74页 |
4.4.4 重组菌 1628-ΔTOYF/toyF的构建 | 第74-75页 |
4.4.5 基因toyF缺失和回补对菌株1628合成丰加霉素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6 重组菌株 1628-RF,1628-EF,1628-21F和 1628-57F的构建 | 第76-78页 |
4.4.7 重组菌株 1628-RF,1628-EF,1628-21F和 1628-57F的toyF基因转录水平检测 | 第78-79页 |
4.4.8 重组菌株 1628-RF,1628-EF,1628-21F和 1628-57F的TOYF酶活及丰加霉素产量检测 | 第79-80页 |
4.5 讨论 | 第80-82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5.1 课题总结 | 第82-83页 |
5.2 课题创新 | 第83-84页 |
5.3 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4页 |
作者简历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