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双目立体视觉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2.1 双目立体视觉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2 双目立体视觉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4-16页 |
第2章 双目立体视觉基本理论 | 第16-28页 |
2.1 相机模型 | 第16-23页 |
2.1.1 小孔成像模型 | 第16-17页 |
2.1.2 相机线性成像模型中四个坐标系之间的关系 | 第17-21页 |
2.1.3 相机非线性模型 | 第21-23页 |
2.2 双目立体视觉 | 第23-27页 |
2.2.1 双目立体视觉系统及其数学模型 | 第23-26页 |
2.2.2 对极几何 | 第26-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双目立体视觉相机标定 | 第28-42页 |
3.1 基本概念 | 第28页 |
3.2 相机标定 | 第28-29页 |
3.2.1 相机标定方法 | 第28-29页 |
3.2.2 双目相机标定 | 第29页 |
3.3 双目系统搭建及相机标定实验 | 第29-36页 |
3.3.1 双目系统的搭建 | 第29-32页 |
3.3.2 双目系统相机标定实验 | 第32-36页 |
3.4 精密平台的设计 | 第36-40页 |
3.4.1 双目对中调节支架的设计 | 第36页 |
3.4.2 电动精密平台设计 | 第36-4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4章 立体匹配算法研究 | 第42-58页 |
4.1 立体匹配的基本概念 | 第42-47页 |
4.1.1 立体匹配的一般步骤 | 第42-43页 |
4.1.2 立体匹配算法的约束准则 | 第43-44页 |
4.1.3 失配发生的几种情况 | 第44-46页 |
4.1.4 相似性测度 | 第46-47页 |
4.2 立体匹配算法 | 第47-49页 |
4.2.1 立体匹配算法的分类与比较 | 第47-48页 |
4.2.2 基于区域的密集立体匹配算法 | 第48-49页 |
4.3 相似性测度分析 | 第49-52页 |
4.4 窗口的研究 | 第52-54页 |
4.5 视差改良 | 第54-56页 |
4.5.1 视差可靠性检测 | 第54-56页 |
4.5.2 子像素插值 | 第5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5章 三维重建 | 第58-64页 |
5.1 三维重建技术 | 第58-59页 |
5.1.1 主动式三维重建技术 | 第58-59页 |
5.1.2 被动式三维重建技术 | 第59页 |
5.2 空间点的三维重建 | 第59-60页 |
5.3 基于视差的三维重建 | 第60-61页 |
5.4 三维重建的优化 | 第61-63页 |
5.4.1 双三次插值 | 第61-62页 |
5.4.2 三角网络线性插值 | 第62-6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