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 第11-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4-24页 |
1.1 实验动物 | 第14页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第14页 |
1.3 主要药品、试剂 | 第14-15页 |
1.4 实验耗材 | 第15页 |
1.5 实验方法 | 第15-20页 |
1.6 数据记录与测量 | 第20-24页 |
1.7 统计学分析 | 第24页 |
2 结果 | 第24-36页 |
2.1 各组大鼠存活情况及死亡原因分析 | 第24-25页 |
2.2 大鼠一般情况比较 | 第25页 |
2.3 各组大鼠心率(HR)的变化 | 第25-27页 |
2.4 心肌组织HE染色结果 | 第27页 |
2.5 血清炎症因子、ET-1、SNS和RAAS相关因子的ELISA检测结果 | 第27-31页 |
2.6 心肌组织ET-1的WB检测结果 | 第31-32页 |
2.7 心肌组织TGF-β_1的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结果 | 第32-36页 |
3 讨论 | 第36-47页 |
3.1 大鼠心肌梗死动物疾病模型与临床冠心病的区别与联系 | 第36-37页 |
3.2 大鼠心肌梗死动物疾病模型可靠性分析 | 第37页 |
3.3 壮通饮组方及现代研究 | 第37-38页 |
3.4 心肌梗死炎症过程及ZTY干预后的影响 | 第38-41页 |
3.5 心肌梗死后的继发性病变及ZTY对SNS、RAAS相关因子的影响 | 第41-43页 |
3.6 ZTY对心肌梗死大鼠心肌ET-1、TGF-β_1水平的影响 | 第43-44页 |
3.7 炎症与抗炎的思考 | 第44-45页 |
3.8 临床冠心病抗炎治疗的依据 | 第45-46页 |
3.9 ZTY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的探讨 | 第46-47页 |
4 不足与展望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5页 |
综述 | 第5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