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聚糖混合改性硅藻土去磷除藻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插图索引 | 第11-12页 | 
| 附表索引 | 第12-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29页 | 
| ·富营养污染及危害 | 第14-19页 | 
| ·水体富营养污染 | 第14页 | 
| ·国外湖泊富营养化状况 | 第14-15页 | 
| ·国内湖泊富营养化状况 | 第15-17页 | 
| ·富营养限制因子的来源 | 第17-18页 | 
| ·水体富营养化污染特点 | 第18页 | 
| ·富营养化的危害 | 第18-19页 | 
| ·藻类控制技术发展概况 | 第19-22页 | 
| ·直接除藻 | 第19-21页 | 
| ·生物调控 | 第21-22页 | 
| ·生态工程与生态修复 | 第22页 | 
| ·污水除磷的发展概况 | 第22-29页 | 
| ·化学方法除磷 | 第23-24页 | 
| ·化学除磷特点 | 第24页 | 
| ·物理方法除磷 | 第24-26页 | 
| ·物理除磷特点 | 第26页 | 
| ·生物方法除磷 | 第26-27页 | 
| ·生物除磷特点 | 第27-28页 | 
| ·其他方法除磷 | 第28-29页 | 
| 第2章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5页 | 
| ·选题意义 | 第29页 | 
| ·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实验材料 | 第30-35页 | 
|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31页 | 
| ·藻类培养 | 第31-35页 | 
| 第3章 制备改性硅藻土 | 第35-41页 | 
| ·实验准备 | 第35-37页 | 
| ·材料性状 | 第36页 | 
| ·硅藻土改性步骤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39页 | 
| ·改性硅藻土表面性状 | 第37页 | 
| ·扫描电镜观察 | 第37-39页 | 
| ·比表面积测定 | 第39页 | 
| ·结论 | 第39-41页 | 
| 第4章 改性硅藻土对P的去除 | 第41-47页 | 
| ·实验目的 | 第41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 ·实验步骤 | 第41-43页 | 
| ·研究方法 | 第4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3-46页 | 
| ·除磷(P)曲线 | 第43-44页 | 
| ·等温吸附方程 | 第44-46页 | 
| ·结论 | 第46-47页 | 
| 第5章 壳聚糖配合改性硅藻土对藻类去除 | 第47-58页 | 
| ·实验目的 | 第47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47-50页 | 
| ·实验步骤 | 第47-49页 | 
| ·研究方法 | 第49-5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 ·壳聚糖对藻类独立絮凝 | 第50-51页 | 
| ·不同粒径改性硅藻土对藻类的独立絮凝作用 | 第51-53页 | 
| ·改性硅藻土配合壳聚糖对藻类混凝去除 | 第53-54页 | 
| ·改性硅藻土的表面电性研究 | 第54-56页 | 
| ·结论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