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估体系研究--以施秉喀斯特为例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9-11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11-26页 |
1 世界遗产监测与评估 | 第11页 |
2 世界遗产监测及其影响评估的进展与展望 | 第11-26页 |
2.1 文献的获取与论证 | 第11-15页 |
2.2 研究阶段划分 | 第15页 |
2.3 主要进展与标志性成果 | 第15-23页 |
2.4 国内外拟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与展望 | 第23-26页 |
二 研究设计 | 第26-32页 |
1 研究目标与内容 | 第26-27页 |
1.1 研究目标 | 第26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1.3 研究特点与科技难点 | 第26-27页 |
2 技术路线与方法 | 第27页 |
2.1 技术路线 | 第27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7页 |
3 研究区选择与代表性 | 第27-31页 |
3.1 研究区选择的依据和原则 | 第27-30页 |
3.2 研究区区位特点与代表性论证 | 第30-31页 |
4 材料数据获取与可行度分析 | 第31-32页 |
三 施秉世界自然遗产价值与影响因素分析 | 第32-45页 |
1 研究区概况 | 第32-39页 |
1.2 保护历史 | 第37页 |
1.3 社会人口情况 | 第37页 |
1.4 地方经济情况 | 第37页 |
1.5 旅游业发展情况 | 第37-39页 |
2 遗产地价值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45页 |
2.1 价值分析 | 第39-42页 |
2.2 遗产地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5页 |
四 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指标体系构建 | 第45-61页 |
1 指标构建原则 | 第45页 |
2 指标构建原理 | 第45-48页 |
2.1 PSR模型构建 | 第45页 |
2.2 监测评估要素分析 | 第45-46页 |
2.3 AHP方法 | 第46-48页 |
3 基于AHP突出遗产价值的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48-61页 |
3.1 反映遗产价值的指标遴选 | 第48-51页 |
3.2 AHP结果与分析 | 第51-61页 |
五 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估与预警反馈 | 第61-68页 |
1 施秉世界自然遗产地监测评价结果 | 第61-66页 |
1.1 评分标准与等级划分 | 第61-62页 |
1.2 评价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2 施秉世界自然遗产预警反馈机制建设 | 第66-68页 |
2.1 世界遗产预警机制的建设 | 第66页 |
2.2 反馈机制的构建 | 第66-68页 |
六 结论与讨论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附录 | 第74-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 第81-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