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内科学论文--传染病论文--真菌与放线菌传染病论文

高发、新发侵袭性酵母感染临床流行病学和早期诊断技术研究

摘要第11-15页
Abstract第15-18页
缩略词表第19-21页
前言第21-26页
第一部分 我国结核/隐球菌共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第26-39页
    一、引言第26-27页
    二、方法第27-29页
    三、结果第29-36页
    四、讨论第36-39页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第39-51页
    一、引言第39-40页
    二、方法第40-42页
    三、结果第42-47页
    四、讨论第47-51页
第三部分SLE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和狼疮脑病的鉴别诊断研究第51-59页
    一、引言第51-52页
    二、方法第52页
    三、结果第52-56页
    四、讨论第56-59页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菌株研究第59-70页
    一、引言第59-60页
    二、方法第60-61页
    三、结果第61-67页
    四、讨论第67-70页
第五部分 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第70-81页
    一、引言第70-71页
    二、方法第71-72页
    三、结果第72-78页
    四、讨论第78-81页
第六部分 新兴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诊断新策略第81-112页
    一、引言第81-82页
    二、方法第82-88页
    三、结果第88-109页
    四、讨论第109-112页
第七部分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致病酵母诊断策略:YEAST PANEL二十一重PCR第112-126页
    一、引言第112-113页
    二、方法第113-118页
    三、结果第118-123页
    四、讨论第123-126页
第八部分 一项用于鉴别九个致病念珠菌隐匿种的一步法多重PCR第126-138页
    一、引言第126-127页
    二、方法第127-133页
    三、结果第133-135页
    四、讨论第135-138页
第九部分 一项用于多重耐药耳道念珠菌以及近缘种的低成本鉴定方案第138-149页
    一、引言第138-139页
    二、方法第139-144页
    三、结果第144-146页
    四、讨论第146-149页
第十部分 一种用于鉴别Candida auris, C. haemulonii, C.duobushaemulonii和C. pseudohaemulonii的四重溶解曲线法荧光定量PCR体系第149-163页
    一、引言第149-150页
    二、方法第150-156页
    三、结果第156-160页
    四、讨论第160-163页
全文总结第163-166页
    一、主要结论第163-164页
    二、工作展望第164-166页
附录第166-245页
    第一部分 我国结核/隐球菌共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鉴别诊断补充数据第166-196页
    第二部分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 补充数据第196-197页
    第三部分 狼疮脑病和SLE伴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研究补充数据第197-206页
    第四部分 中国大陆Ⅱ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和菌株研究 补充数据第206-211页
    第五部分 肾病综合征并发隐球菌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 补充数据第211-216页
    第六部分 新兴酵母Cyberlindnera fabianii感染流行病学、临床特征的诊断新策略 补充数据第216-220页
    第七部分 一项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致病酵母诊断策略:YEAST PANEL多重PCR补充数据第220-231页
    第八部分 一项用于鉴别九个致病念珠菌隐匿种的一步法九重PCR补充数据第231-234页
    第九部分 一项用于多药耐药耳道念珠菌以及近缘种的低成本鉴定方案 补充数据第234-237页
    第十部分 一种用于鉴别Candida auris, C. haemulonii, C.duobushaemulonii和C. pseudohaemulonii的四重溶解曲线法荧光定量PCR体系 补充数据第237-245页
文献综述:侵袭性真菌感染早期诊断技术第245-252页
    一、引言第245-246页
    二、传统检验方法的局限性第246页
    三、血清学检查是传统方法的重要补充第246-248页
    四、分子诊断是真菌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第248-250页
    五、未来真菌诊断技术展望第250-252页
参考文献第252-265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第265-268页
    一、论文情况(仅列举已发表的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第265页
    二、参编书籍第265-266页
    三、知识产权第266-267页
        (一)国际专利申请第266页
        (二)发明专利授权第266页
        (三)发明专利申请第266-267页
        (四)实用新型授权第267页
    四、主持基金(第一申请人)第267页
    五、学术奖项第267页
    六、学术任职第267-268页
致谢第268-269页

论文共2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乳腺癌患者化疗期体力活动规律的移动医疗干预研究
下一篇:NANOG对胸主动脉夹层中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的调控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