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1.2.1 美国对页岩气勘的探开发历史以及现状 | 第8-10页 |
1.2.2 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0-11页 |
1.2.3 晚奥陶-早志留世古海洋环境变迁 | 第11页 |
1.2.4 有机质的富集与保存 | 第11-13页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14-16页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3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6-20页 |
2.1.1 区域构造特征及其演化 | 第16-18页 |
2.1.2 区域沉积特征 | 第18-20页 |
2.2 区域地层情况 | 第20-23页 |
第3章 五峰组-龙马溪组地层研究与展布特征 | 第23-38页 |
3.1 笔石生物地层特征 | 第23-26页 |
3.1.1 笔石组合特征 | 第23页 |
3.1.2 Dicelleograptus.complexus带(WF2) | 第23-24页 |
3.1.3 N.extraordinarius-Nojsuensi带(WF4) | 第24页 |
3.1.4 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WF3) | 第24-25页 |
3.1.5 Normalograptus persculptus带(LM1) | 第25-26页 |
3.1.6 Akidograptus ascensus带(LM2) | 第26页 |
3.1.7 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LM3) | 第26页 |
3.2 笔石生物地层的划分以及生物属种的划分 | 第26-30页 |
3.2.1 生物属种的描述 | 第26-29页 |
3.2.2 生物地层的划分 | 第29-30页 |
3.3 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 | 第30-38页 |
3.3.1 岩石学特征 | 第30-34页 |
3.3.2 岩石地层划分 | 第34页 |
3.3.3 岩石地层对比及展布规律 | 第34-38页 |
第4章 沉积环境分析 | 第38-59页 |
4.1 古环境分析 | 第38-49页 |
4.1.1 古氧相 | 第38-43页 |
4.1.2 古生产力 | 第43-44页 |
4.1.3 沉积速率 | 第44-45页 |
4.1.4 海平面变化 | 第45-49页 |
4.2 沉积相特征 | 第49-59页 |
4.2.1 沉积相标志 | 第49-53页 |
4.2.2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53-54页 |
4.2.3 沉积相特征 | 第54-59页 |
第5章 有机质富集规律 | 第59-74页 |
5.1 有机质丰度 | 第59-61页 |
5.2 有机质富集控制因素 | 第61-72页 |
5.2.1 古氧化还原条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 第61-63页 |
5.2.2 沉积速率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 第63-64页 |
5.2.3 古生产力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 第64-65页 |
5.2.4 海平面的升降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 第65-66页 |
5.2.5 古地理格局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 第66-69页 |
5.2.6 沉积相带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 | 第69-72页 |
5.3 古环境控制下的有机质富集模式 | 第72-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 | 第82-9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