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聚磺钻井液固液相分离及处理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1页 |
1.1.1 废弃钻井液组成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 第9-10页 |
1.1.2 废弃聚磺钻井液的无害化处理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废弃钻井液基本处理方法 | 第11-12页 |
1.2.2 废弃钻井液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1.2.3 废弃水基钻井液治理达标标准 | 第14-18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第2章 处理剂对体系胶体稳定性影响研究 | 第20-28页 |
2.1 多重光散射技术 | 第20-22页 |
2.1.1 原理分析 | 第20-21页 |
2.1.2 图谱分析方法 | 第21-22页 |
2.2 稳定系数测试方法 | 第22页 |
2.3 处理剂对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 第22-28页 |
2.3.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3.2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3 结果及分析 | 第24-26页 |
2.3.4 处理剂稳定胶体机理分析 | 第26-28页 |
第3章 废弃聚磺钻井液固液分离研究 | 第28-52页 |
3.1 废弃钻井液破胶絮凝原理 | 第28-29页 |
3.2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29-31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29-30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2.3 实验用钻井废液 | 第30-31页 |
3.3 破胶评价方法 | 第31页 |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1-52页 |
3.4.1 废液稀释倍数的确定 | 第31-32页 |
3.4.2 生石灰预处理 | 第32-33页 |
3.4.3 破胶最佳pH值的确定 | 第33-34页 |
3.4.4 破胶剂破胶效果对比 | 第34-47页 |
3.4.5 絮凝剂絮凝效果评价 | 第47-49页 |
3.4.6 絮凝过程稳定性及动力学分析 | 第49-52页 |
第4章 液相回用工艺研究 | 第52-57页 |
4.1 回用思路 | 第52页 |
4.2 液相回用于稀释废弃钻井液 | 第52-54页 |
4.2.1 评价方法 | 第53页 |
4.2.2 稀释回用标准的确定 | 第53-54页 |
4.2.3 液相回用稀释处理后出水 | 第54页 |
4.3 液相回用于配制钻井液 | 第54-57页 |
4.3.1 评价方法 | 第54-55页 |
4.3.2 回用标准 | 第55页 |
4.3.3 液相回用配制钻井液 | 第55-57页 |
第5章 固相微生物处理研究 | 第57-64页 |
5.1 处理用微生物简介 | 第57-59页 |
5.2 实验设计及步骤 | 第59-60页 |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第59页 |
5.2.2 实验设计 | 第59-60页 |
5.2.3 实验步骤 | 第60页 |
5.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60-64页 |
第6章 废弃聚磺钻井液固液分离现场研究 | 第64-71页 |
6.1 实验场地 | 第64-65页 |
6.2 主要实验设备及药品 | 第65-66页 |
6.2.1 实验设备 | 第65页 |
6.2.2 现场用试验药品 | 第65-66页 |
6.3 工艺步骤 | 第66-69页 |
6.4 处理结果及分析 | 第69页 |
6.5 液相水质分析 | 第69-70页 |
6.6 经济成本评价 | 第70-7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2页 |
7.1 结论 | 第71页 |
7.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