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传播理论论文

网络政治参与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15页
   ·选题背景及意义第10页
   ·国内外文献综述第10-13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第13-15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研究的方法第14-15页
第2章 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及特征第15-25页
   ·网络政治参与的涵义第15-16页
   ·网络政治参与的特征第16-17页
     ·直接性第16页
     ·平等性第16页
     ·成本低廉性第16-17页
     ·便捷性第17页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现状第17-19页
     ·网民性别结构第17-18页
     ·网民年龄结构第18页
     ·网民学历结构第18页
     ·网民职业结构第18页
     ·网民收入结构第18页
     ·网民城乡结构第18-19页
   ·网络政治参与内容第19-20页
     ·参政议政第19页
     ·网络反腐第19页
     ·司法监督第19-20页
   ·网络政治参与的平台第20-22页
     ·网络论坛第20-21页
     ·政治博客第21页
     ·在线交流第21-22页
   ·网络政治参与对政治发展的意义第22-25页
     ·增加社会资本第22-23页
     ·弥补现实政治参与渠道不足第23-25页
第3章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25-37页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第25-29页
     ·理性与非理性交织第25-26页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非规范性第26-27页
     ·表达主体的不均衡第27-28页
     ·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第28-29页
   ·我国网络政治参与存在问题的成因第29-37页
     ·参与主体的素质有待提高第29-30页
     ·技术瓶颈制约网络监管效果第30-31页
     ·网络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导向弱化第31-32页
     ·网络文化的不良影响第32-34页
     ·政府官员网络舆情舆论危机意识薄弱第34-35页
     ·网络空间中商业因素的影响第35-37页
第4章 规范和引导我国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第37-50页
   ·基本原则第37-38页
   ·完善互联网基础管理制度第38-43页
     ·互联网法律制度建设第38-39页
     ·建立网络警察制度第39-40页
     ·政府网络信息披露制度建设第40-41页
     ·网络舆情调控制度第41-42页
     ·健全网络民意收集和反馈制度第42-43页
   ·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第43-45页
     ·健康的网络政治参与文化第43-44页
     ·网络伦理道德规范第44-45页
   ·加强和改进对网络媒体的管理第45-46页
     ·加强网络媒体建设第45页
     ·引导和规范网络舆论第45-46页
   ·加强网络监管技术的研发和推广第46-50页
     ·网络信息内容控制的技术第46-47页
     ·加速信息化建设第47-48页
     ·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第48-50页
结论第50-52页
参考文献第52-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研究
下一篇:延安《解放日报》妇女形象建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