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1-25页 |
1 情绪调节的理论概述 | 第11-16页 |
1.1 情绪与情绪调节 | 第11-12页 |
1.2 情绪调节的目标 | 第12页 |
1.3 情绪调节的方式 | 第12-14页 |
1.4 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 | 第14-16页 |
2 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研究 | 第16-22页 |
2.1 年龄、性别与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向的关系 | 第17-19页 |
2.2 情境因素与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向的关系 | 第19-22页 |
3 问题的提出 | 第22-25页 |
3.1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2-24页 |
3.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实证研究 | 第25-50页 |
研究一:情绪类型、人际类型与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关系 | 第25-40页 |
1 研究内容和目标 | 第25-26页 |
2 研究方法 | 第26-30页 |
2.1 被试 | 第26页 |
2.2 材料 | 第26-29页 |
2.3 研究设计 | 第29页 |
2.4 收集数据 | 第29页 |
2.5 数据的处理 | 第29-30页 |
3 结果 | 第30-36页 |
3.1 情绪调节策略的编码结果 | 第30-31页 |
3.2 主动调节情绪的比例 | 第31-34页 |
3.3 不同人群和情境中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 | 第34-36页 |
4 讨论 | 第36-40页 |
4.1 小学儿童自发选择情绪调节策略的特点 | 第36-37页 |
4.2 情绪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关系 | 第37-38页 |
4.3 人际类型与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关系 | 第38-40页 |
研究二:刺激强度对小学儿童情绪调节策略选择偏向的影响 | 第40-50页 |
1 研究内容和假设 | 第40-4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2.1 被试 | 第41页 |
2.2 材料 | 第41-42页 |
2.3 实验过程 | 第42-44页 |
3 结果 | 第44-47页 |
3.1 数据有效性检查 | 第44页 |
3.2 刺激强度对被试两种策略选择偏向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对两种策略选择偏向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4.1 刺激强度对情绪调节策略选择的影响 | 第47-49页 |
4.2 对两种策略选择偏向的性别、年级差异 | 第49-50页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第50-51页 |
第四部分 结论 | 第51-52页 |
第五部分 局限与展望 | 第52-54页 |
1 本研究的局限与创新点 | 第52页 |
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52-54页 |
2.1 建立更具普遍性的策略分类体系 | 第52-53页 |
2.2 关注积极情绪的调节 | 第53页 |
2.3 Sheppes情绪调节选择任务的完善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