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1 前言 | 第10-11页 |
| 1.1 选题依据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 2.1 关于乒乓球接发球技术的研究 | 第11-14页 |
| 2.2 关于反手拧拉技术的研究 | 第14-17页 |
| 2.3 关于接发球衔接技术的研究 | 第17-19页 |
|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3.1 研究对象 | 第19页 |
| 3.2 研究方法 | 第19-25页 |
| 3.2.1 文献资料法 | 第19页 |
| 3.2.2 数理统计法 | 第19-20页 |
| 3.2.3 录像观察法 | 第20-24页 |
| 3.2.4 对比分析法 | 第24-25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57页 |
| 4.1 拧拉技战术分析 | 第25-35页 |
| 4.1.1 五位运动员拧拉得失分情况分析 | 第25-26页 |
| 4.1.2 拧拉位置分布情况分析 | 第26-31页 |
| 4.1.3 拧拉的线路分布情况分析 | 第31-35页 |
| 4.2 拧拉后衔接技战术分析 | 第35-52页 |
| 4.2.1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衔接技术使用情况分析 | 第35-39页 |
| 4.2.2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衔接位置分析 | 第39-52页 |
| 4.3 拧拉后相持分析 | 第52-57页 |
| 4.3.1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正手相持分析 | 第52-53页 |
| 4.3.2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反手相持分析 | 第53-54页 |
| 4.3.3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正反手相持相关得分率对比 | 第54-55页 |
| 4.3.4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正反手相持使用率对比 | 第55-56页 |
| 4.3.5 五名运动员拧拉后正反手转换分析 | 第56-57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57-59页 |
| 5.1 结论 | 第57页 |
| 5.2 建议 | 第57-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 附录 | 第63-65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