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1-12页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2-14页 |
2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 第14-26页 |
2.1 软件定义网络 | 第14-19页 |
2.1.1 SDN架构概述 | 第14-15页 |
2.1.2 OpenFlow协议概述 | 第15-18页 |
2.1.3 Mininet概述 | 第18页 |
2.1.4 OpenvSwitch概述 | 第18-19页 |
2.1.5 Floodlight控制器概述 | 第19页 |
2.2 DDoS攻击 | 第19-22页 |
2.2.1 传统网络中的DDoS攻击 | 第21-22页 |
2.2.2 SDN中的DDoS攻击 | 第22页 |
2.3 DDoS攻击检测技术 | 第22-25页 |
2.3.1 误用检测 | 第23-24页 |
2.3.2 异常检测 | 第24-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基于信息熵和Hurst指数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 第26-46页 |
3.1 常见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及不足之处 | 第26页 |
3.2 基于信息熵和Hurst指数的DDoS攻击检测方法 | 第26-32页 |
3.2.1 信息熵 | 第26-28页 |
3.2.2 网络流量自相似性和Hurst指数 | 第28-29页 |
3.2.3 利用R/S分析法计算Hurst指数 | 第29-31页 |
3.2.4 基于信息熵和Hurst指数的DDoS攻击检测流程 | 第31-32页 |
3.3 实验及实验分析 | 第32-43页 |
3.3.1 网络拓扑设计 | 第32-33页 |
3.3.2 捕获网络流量和数据包 | 第33-34页 |
3.3.3 DDoS攻击检测实验及对比分析 | 第34-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6页 |
4 基于信息熵的DDoS攻击路径回溯方法 | 第46-58页 |
4.1 常见的DDoS攻击防护方法 | 第46-47页 |
4.1.1 数据包过滤 | 第46页 |
4.1.2 流量限制 | 第46-47页 |
4.1.3 回溯定位 | 第47页 |
4.2 传统网络中的DDoS攻击路径回溯方法 | 第47-48页 |
4.3 SDN中现有的DDoS攻击路径回溯方法 | 第48-49页 |
4.4 基于信息熵的DDoS攻击路径回溯方法 | 第49-53页 |
4.4.1 回溯机制 | 第49-51页 |
4.4.2 回溯算法 | 第51-53页 |
4.5 实验及实验分析 | 第53-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总结 | 第58-59页 |
5.2 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成果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