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2 三峡地区区域地貌演化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1.3 洞穴石笋对于古气候研究及区域地貌演化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1 石笋古气候及古地貌研究 | 第11-12页 |
1.2.2 三峡地区层状地貌演化及芙蓉洞形成时间 | 第12-14页 |
1.2.3 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对亚洲气候影响 | 第14页 |
1.3 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14-15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6-24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6-18页 |
2.2 技术与方法 | 第18-22页 |
2.2.1 气象数据收集 | 第18页 |
2.2.2 样品采集与保存 | 第18-20页 |
2.2.3 样品分析 | 第20-22页 |
2.3 其他数据来源 | 第22-24页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24-32页 |
3.1 大气降水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24-25页 |
3.2 石笋U-Pb测年结果 | 第25-26页 |
3.3 矿物成分分析结果 | 第26-28页 |
3.4 石笋及现代沉积物氧同位素测试结果 | 第28-32页 |
第4章 芙蓉洞形成年代与地貌演化 | 第32-38页 |
4.1 芙蓉洞形成年代 | 第32-33页 |
4.1.1 可能性(1):芙蓉洞形成于盆地期初期 | 第32页 |
4.1.2 可能性(2):芙蓉洞形成于山原期末期 | 第32-33页 |
4.2 长江演化历史讨论 | 第33-37页 |
4.2.1 可能性(1):三峡贯通时间在2.6 Ma B.P.之后,贯通前“巴蜀古湖”属内流盆地,存有大量水 | 第36页 |
4.2.2 可能性(2):三峡贯通时间在2.6 Ma B.P.之后,贯通前“巴蜀古湖”属外流盆地,存在西向河流 | 第36页 |
4.2.3 可能性(3):三峡贯通时间在3 Ma B.P.以前,洞穴形成时不存在古湖,存在东向河流 | 第36-37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5章 重庆地区气候对青藏高原隆升的响应 | 第38-46页 |
5.1 现代青藏高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 第38-42页 |
5.2 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末与第四纪以来对亚洲气候影响差异 | 第42-4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6-48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4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作者简历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