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Pseudomonas putida Y-9的脱氮特性及其氮代谢机制研究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生物脱氮途径第13-16页
        1.1.1 厌氧氨氧化生化反应机理第13-14页
        1.1.2 传统生物脱氮理论第14页
        1.1.3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作用(HN-AD)代谢途径第14-16页
    1.2 异养硝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6-17页
        1.2.1 硝化作用的关键酶第16-17页
        1.2.2 异养硝化作用的电子传递第17页
    1.3 好氧反硝化作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第17-20页
        1.3.1 反硝化作用的关键酶第17-18页
        1.3.2 好氧反硝化作用的电子传递第18-20页
第2章 绪论第20-24页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页
    2.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2.3 技术路线第21页
    2.4 本文的创新点第21-24页
第3章 耐冷好氧亚硝酸盐型反硝化细菌的筛选、鉴定及脱氮特性研究第24-36页
    3.1 实验材料第24-26页
        3.1.1 菌株来源第24页
        3.1.2 培养基第24页
        3.1.3 实验试剂与试剂盒第24-25页
        3.1.4 实验仪器第25-26页
    3.2 实验方法第26-28页
        3.2.1 耐冷亚硝酸盐型反硝化细菌的富集、分离和纯化第26页
        3.2.2 耐冷好氧亚硝酸盐型反硝化细菌的筛选第26页
        3.2.3 细菌的鉴定第26-27页
        3.2.4 各因素对亚硝酸氮和总氮去除效果的影响第27页
        3.2.5 检测方法第27-28页
        3.2.6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8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28-33页
        3.3.1 菌株Y-9的形态学观察第28-29页
        3.3.2 特异性磷脂脂肪酸鉴定第29页
        3.3.3 16SrRNA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第29-30页
        3.3.4 温度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第30页
        3.3.5 pH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第30-31页
        3.3.6 碳源对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31-32页
        3.3.7 亚硝酸盐浓度对反硝化能力的影响第32页
        3.3.8 溶解氧对脱氮能力的影响第32-33页
    3.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33-36页
第4章 PseudomonasputidaY-9异养硝化和好氧反硝化性能研究第36-48页
    4.1 实验材料第36-37页
        4.1.1 样品来源第36页
        4.1.2 培养基第36-37页
        4.1.3 实验试剂第37页
        4.1.4 实验仪器第37页
    4.2 实验方法第37-38页
        4.2.1 PseudomonasputidaY-9的营养方式第37页
        4.2.2 PseudomonasputidaY-9异养铵氧化特性的研究第37页
        4.2.3 PseudomonasputidaY-9对NO_3~--N和NO_2~--N的利用与去除第37-38页
        4.2.4 PseudomonasputidaY-9对有机氮的利用与去除第38页
        4.2.5 PseudomonasputidaY-9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的探究第38页
        4.2.6 检测方法第38页
        4.2.7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8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8-45页
        4.3.1 PseudomonasputidaY-9的营养方式第38-39页
        4.3.2 PseudomonasputidaY-9的异养铵氧化特性第39-40页
        4.3.3 PseudomonasputidaY-9对NO_3~--N的利用与去除第40-41页
        4.3.4 PseudomonasputidaY-9对NO_2~--N的利用与去除第41-42页
        4.3.5 PseudomonasputidaY-9对有机氮的利用与去除第42-43页
        4.3.6 PseudomonasputidaY-9在以NH_4~+-N和NO_3~--N为混合氮源时的氮利用第43-44页
        4.3.7 PseudomonasputidaY-9在以NH_4~+-N和NO_2~--N为混合氮源时的氮利用第44-45页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5-48页
第5章 PseudomonasputidaY-9异养铵氧化途径研究第48-58页
    5.1 实验材料第48-49页
        5.1.1 样品来源第48页
        5.1.2 培养基第48页
        5.1.3 实验试剂第48页
        5.1.4 实验仪器第48-49页
    5.2 实验方法第49-50页
        5.2.1 PseudomonasputidaY-9对NH2OH的利用第49页
        5.2.2 烯丙基硫脲(ATU)对PseudomonasputidaY-9NH4_+~-N和NO_2~--N利用的影响第49页
        5.2.3 PseudomonasputidaY-9铵氧化过程中N2O和N2的检测第49-50页
        5.2.4 其它硝化抑制剂对PseudomonasputidaY-9NH4+-N利用的影响第50页
        5.2.5 PseudomonasputidaY-9对高浓度NH4+-N降解能力的探究第50页
        5.2.6 检测方法第50页
        5.2.7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0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0-56页
        5.3.1 PseudomonasputidaY-9对NH2OH的利用第50-51页
        5.3.2 烯丙基硫脲(ATU)对PseudomonasputidaY-9NH4+-N和NO2--N利用的影响第51-53页
        5.3.3 PseudomonasputidaY-9铵氧化气体产物中N2O和N2的检测第53页
        5.3.4 硝化抑制剂正丁基磷代磷酰三胺(DMPP)、双氰胺(DCD)、叠用的影响第53-55页
        5.3.5 PseudomonasputidaY-9对高浓度NH4+-N降解能力的探究第55-56页
    5.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56-58页
第6章 PseudomonasputidaY-9氮代谢过程关键酶的提取及活性分析第58-62页
    6.1 实验材料第58页
        6.1.1 样品来源第58页
        6.1.2 培养基第58页
        6.1.3 实验试剂第58页
        6.1.4 实验仪器第58页
    6.2 实验方法第58-60页
        6.2.1 超声波法提取粗酶第58-59页
        6.2.2 酶粗液蛋白质浓度的测定第59页
        6.2.3 HAO、NAR、NiR酶活性测试第59页
        6.2.4 检测方法第59-60页
    6.3 结果与分析第60-61页
        6.3.1 羟胺氧化酶(HAO)活性的测定第60页
        6.3.2 硝酸还原酶(NAR)和亚硝酸还原酶(NIR)活性的测定第60-61页
    6.4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1-62页
第7章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72页
致谢第72-74页
参与科研及论文发表情况第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几种有机肥对紫色土壤中铅和镉有效性的调控效应
下一篇:基于多效应终点的壬基酚水质基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