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0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1-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1 尾矿库坝体稳定性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2 尾矿库溃坝危险性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1.4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 第19-20页 |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 第20-28页 |
2.1 大沟河尾矿库概况 | 第20-23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21页 |
2.1.3 地层岩性 | 第21页 |
2.1.4 气象情况 | 第21页 |
2.1.5 工程情况 | 第21-23页 |
2.2 白马尾矿库概况 | 第23-27页 |
2.2.1 地理位置 | 第23-24页 |
2.2.2 地形地貌 | 第24页 |
2.2.3 地层岩性 | 第24页 |
2.2.4 气象情况 | 第24-25页 |
2.2.5 工程情况 | 第25-27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研究区综合调查与室内试验 | 第28-47页 |
3.1 大沟河尾矿库综合调查 | 第28-37页 |
3.1.1 不同期遥感影像分析 | 第28-32页 |
3.1.2 无人机航拍测量与三维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3.1.3 现场调查 | 第34-37页 |
3.2 白马尾矿库综合调查 | 第37-42页 |
3.2.1 不同期遥感影像分析 | 第37-39页 |
3.2.2 无人机航拍测量与三维模型建立 | 第39-41页 |
3.2.3 现场调查 | 第41-42页 |
3.3 尾矿砂物理力学性质试验 | 第42-46页 |
3.3.1 尾矿砂颗粒级配分析试验 | 第43-44页 |
3.3.2 尾矿砂物理力学性质测试 | 第44-45页 |
3.3.3 尾矿砂渗透特性试验 | 第45-4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大沟河尾矿库溃坝数值模拟反演分析 | 第47-70页 |
4.1 大沟河尾矿库溃坝致因分析 | 第47页 |
4.2 大沟河尾矿坝渗流数值模拟反演 | 第47-54页 |
4.2.1 饱和-非饱和渗流基本方程 | 第47-48页 |
4.2.2 二维渗流数值模拟反演 | 第48-51页 |
4.2.3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反演 | 第51-54页 |
4.2.4 二维渗流与三维渗流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第54页 |
4.3 大沟河尾矿坝稳定性数值模拟反演 | 第54-60页 |
4.3.1 二维稳定性数值模拟反演 | 第55-56页 |
4.3.2 三维稳定性数值模拟反演 | 第56-60页 |
4.3.3 二维稳定性与三维稳定性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第60页 |
4.4 大沟河尾矿库溃坝尾砂运动堆积过程数值模拟反演 | 第60-66页 |
4.4.1 模拟软件介绍 | 第60-61页 |
4.4.2 计算模型建立 | 第61页 |
4.4.3 计算条件及参数选取 | 第61-62页 |
4.4.4 溃坝砂流运动堆积结果 | 第62-64页 |
4.4.5 模拟结果分析 | 第64-66页 |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调查结果对比分析 | 第66-6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5章 白马尾矿库坝体稳定性与溃坝危险性分析 | 第70-92页 |
5.1 白马尾矿库溃坝危险因素分析 | 第70页 |
5.2 白马尾矿库渗流模拟研究分析 | 第70-76页 |
5.2.1 二维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70-72页 |
5.2.2 三维渗流数值模拟研究 | 第72-76页 |
5.2.3 二维渗流与三维渗流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第76页 |
5.3 白马尾矿库稳定性模拟研究分析 | 第76-85页 |
5.3.1 二维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76-78页 |
5.3.2 三维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第78-84页 |
5.3.3 二维稳定性与三维稳定性模拟结果综合分析 | 第84-85页 |
5.4 白马尾矿库溃坝运动堆积过程数值模拟及评价 | 第85-90页 |
5.4.1 模型建立 | 第85页 |
5.4.2 计算条件及参数选取 | 第85-86页 |
5.4.3 模拟结果与危险性评价 | 第86-90页 |
5.5 防治建议 | 第90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0-92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92-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