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石油、天然气工业论文--海上油气田勘探与开发论文--海上油气田钻井工程论文

碳酸盐岩低应力差储层控缝高机理及工艺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引言第10-22页
    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9页
        1.2.1 地应力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裂缝启裂及扩展理论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3 控缝高技术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第20-22页
第2章 深层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控缝高难点分析第22-50页
    2.1 储层发育特征第22-24页
    2.2 岩石力学特征第24-27页
        2.2.1 不同围压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第26页
        2.2.2 不同温度对岩石力学特征的影响第26-27页
    2.3 地应力分布特征第27-47页
        2.3.1 地应力实验结果第27-29页
        2.3.2 酸压井地应力综合分析结果第29-35页
        2.3.3 水平地应力分布有限元数值模拟第35-47页
    2.4 控缝高酸压研究难点分析第47-49页
    2.5 本章小结第49-50页
第3章 缝高延伸规律分析及实验研究第50-89页
    3.1 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破裂模式第50-63页
        3.1.1 井筒周围应力场第50-51页
        3.1.2 井筒起裂模式研究第51-58页
        3.1.3 天然裂缝与人工裂缝的相交作用准则第58-63页
    3.2 考虑天然缝洞的水力裂缝扩展规律研究第63-74页
        3.2.1 物理模型建立第63-66页
        3.2.2 天然裂缝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第66-71页
        3.2.3 孔洞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第71-74页
    3.3 天然裂缝对缝高扩展的影响第74-77页
        3.3.1 缝洞结构对缝高扩展的影响第75-76页
        3.3.2 天然裂缝产状对缝高扩展的影响第76-77页
    3.4 酸液对裂缝高度扩展的影响第77-88页
        3.4.1 酸液对岩石破裂压力的影响第78-80页
        3.4.2 酸液对天然裂缝的作用第80-82页
        3.4.3 适应于碳酸盐岩控缝高深穿透酸液开发第82-88页
    3.5 本章小结第88-89页
第4章 新型人工隔层控缝高技术第89-116页
    4.1 考虑天然裂缝的三维水力裂缝扩展模型第89-99页
        4.1.1 裂缝宽度方程第89-92页
        4.1.2 裂缝高度方程第92页
        4.1.3 连续性方程第92-93页
        4.1.4 压降方程第93-94页
        4.1.5 考虑天然裂缝时的模型改进第94-98页
        4.1.6 模型的求解方法第98-99页
    4.2 人工隔层条件下的缝高延伸模型第99-104页
        4.2.1 颗粒沉降速度及其影响因素第99-101页
        4.2.2 人工隔层应力分布模型第101-102页
        4.2.3 人工隔层条件下缝高延伸模拟第102-104页
        4.2.4 常规人工隔层存在的问题第104页
    4.3 覆膜砂转向剂的研发与评价第104-112页
        4.3.1 覆膜材料优选第106-110页
        4.3.2 覆膜工艺研究第110-112页
    4.4 转向剂封堵性能实验评价第112-115页
        4.4.1 实验方案第112-113页
        4.4.2 实验结果分析第113-115页
    4.5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第5章 沉砂控缝高工艺优化研究第116-129页
    5.1 多因素影响沉砂实验第116-121页
        5.1.1 停泵沉砂实验方案设计第116-117页
        5.1.2 实验步骤第117-118页
        5.1.3 实验结果分析第118-121页
    5.2 人工隔层对缝高影响模拟分析第121-124页
        5.2.1 人工隔层厚度对裂缝高度的影响第121-123页
        5.2.2 人工隔层强度对裂缝高度的影响第123-124页
    5.3 停泵沉砂参数优化第124-126页
    5.4 控缝高现场试验分析第126-127页
    5.5 本章小结第127-129页
结论第129-130页
致谢第130-131页
参考文献第131-139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四川盆地高磨地区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实践
下一篇:基于能量耗散的强震岩体震裂损伤特性及其孕灾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