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引言 | 第14-41页 |
1.1 问题的提出:媒介社会学及其理论意义 | 第14-23页 |
1.2 理论准备及文献回顾 | 第23-38页 |
1.2.1 媒介社会学理论及其研究回顾 | 第24-33页 |
1.2.2 权力及其再生产理论 | 第33-36页 |
1.2.3 机制理论 | 第36-38页 |
1.3 资料、方法及研究设计 | 第38-41页 |
1.3.1 资料及方法 | 第38-39页 |
1.3.2 研究设计 | 第39-41页 |
2 《楚天金报》的权力边界 | 第41-61页 |
2.1 “两姑之间难为妇”:编辑部的两难 | 第42-46页 |
2.2 “夹缝挣扎”与“危机公关”——两任总编辑的办报故事 | 第46-52页 |
2.2.1 “先天不足”:一份血统并不尊贵的“经济类”报纸 | 第46-48页 |
2.2.2 夹缝中办报:朱学诗的“红蓝两支笔” | 第48-50页 |
2.2.3 “危机公关”——对媒介权力边界的思考 | 第50-52页 |
2.3 广告的重要性及广告员的“人道价值观” | 第52-61页 |
2.3.1 事业部制的出现 | 第53-57页 |
2.3.2 广告员的“人道价值观” | 第57-58页 |
2.3.3 小W的经历及其普遍意义 | 第58-61页 |
3 “作为决策的权力”:《楚天金报》的管理机制 | 第61-81页 |
3.1 稿分制 | 第61-70页 |
3.1.1 问题的提出 | 第61-64页 |
3.1.2 稿分制的由来 | 第64-67页 |
3.1.3 《楚天金报》的稿分制及其变化 | 第67-69页 |
3.1.4 稿分制对于新闻从业者的影响 | 第69-70页 |
3.2 阅评制 | 第70-77页 |
3.2.1 新闻阅评制的由来 | 第71-73页 |
3.2.2 党的新闻阅评及其特点 | 第73-74页 |
3.2.3 《楚天金报》的稿件阅评及对记者的影响 | 第74-77页 |
3.3 采编前会制 | 第77-81页 |
3.3.1 “与时间赛跑”:一种广泛存在的“剥削” | 第77-78页 |
3.3.2 “权力的彰显”:《楚天金报》的采编前会 | 第78-79页 |
3.3.3 “被逐渐占用的空间”:轮班的采编前会 | 第79-81页 |
4 “车有车路,马有马路”:不同权力再生产方式下的个人命运 | 第81-99页 |
4.1 权力、再生产与资源交换 | 第82-87页 |
4.1.1 权力及场域 | 第82-84页 |
4.1.2 权力的显现及其再生产 | 第84-86页 |
4.1.3 权力与资源的交换 | 第86-87页 |
4.2 “老乡见老乡,心里不用慌”:权力再生产下的私谊网络 | 第87-94页 |
4.2.1 血缘、地缘与媒介 | 第87-89页 |
4.2.2 《楚天金报》的运势 | 第89-91页 |
4.2.3 “为什么会是她?”:小L和小H的成长故事 | 第91-93页 |
4.2.4 “老乡叔叔”:游离于规则外的面子与权力 | 第93-94页 |
4.3 “借花献佛”:权力再生产的另一种方式 | 第94-99页 |
4.3.1 礼物与人际关系 | 第95-96页 |
4.3.2 “借花献佛”:小Q和小H的“上油”故事 | 第96-98页 |
4.3.3 一点思考 | 第98-99页 |
5 “寻找送信人”:《楚天金报》的组织仪式与文化隐喻 | 第99-108页 |
5.1 竞岗演讲 | 第100-105页 |
5.1.1 竞岗演讲:一种并非说服的技艺 | 第100-101页 |
5.1.2 《楚天金报》竞岗开展的背景及过程 | 第101-103页 |
5.1.3 “人际互动”:竞岗演讲的弦外之音 | 第103-105页 |
5.2 餐桌上的权力 | 第105-108页 |
5.2.1 “吃”的文化及其社会学意义 | 第105-106页 |
5.2.2 楚天金报社的年终宴请 | 第106-108页 |
6 结语:命运的社会学 | 第108-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9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文章(2011-2015) | 第119-120页 |
后记 | 第120-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