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表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40页 |
1.1 开花基因在作物育种中的重要性 | 第14-20页 |
1.1.1 开花基因决定着作物种植范围 | 第14-16页 |
1.1.1.1 开花基因决定着水稻的种植范围 | 第14-16页 |
1.1.1.2 开花基因决定着麦类作物的种植范围 | 第16页 |
1.1.2 开花基因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 第16-20页 |
1.1.2.1 开花基因Hd1、Ehd1和Ghd7影响水稻每穗粒数 | 第16-17页 |
1.1.2.2 番茄开花基因SINGLE FLOWER TRUSS(SFT)调控杂种优势 | 第17-19页 |
1.1.2.3 开花基因TFL1影响甘蓝型油菜产量 | 第19-20页 |
1.2 模式植物拟南芥开花机理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1.2.1 光周期途径 | 第21-22页 |
1.2.1.1 CO基因—植物感知日照长短的媒介 | 第21-22页 |
1.2.1.2 FT基因—植物成花素 | 第22页 |
1.2.2 春化途径 | 第22-23页 |
1.2.2.1 FLC和FRI—拟南芥中抑制开花因子 | 第23页 |
1.2.2.2 低温调控FLC—非编码RNA的发现及其功能 | 第23页 |
1.2.3 环境温度变化诱导开花途径 | 第23-25页 |
1.2.4 赤霉素(GA)途径 | 第25页 |
1.2.5 自主开花途径 | 第25-26页 |
1.2.6 依赖年龄的开花途径 | 第26-28页 |
1.2.6.1 miR 156—调控植物幼苗生长阶段的转变 | 第26-27页 |
1.2.6.2 miR 172—调控植物由幼苗期向成熟期阶段的转变 | 第27-28页 |
1.3 甘蓝型油菜开花研究进展 | 第28-33页 |
1.4 甘蓝型油菜A/C基因组部分同源重组交换(HES) | 第33-35页 |
1.5 开花基因在作物育种中应用策略 | 第35-40页 |
1.5.1 通过开花基因的选择来选育适应特定环境的品种 | 第35-36页 |
1.5.2 通过抑制或促进开花来进行作物改良 | 第36-37页 |
1.5.3 病毒诱导开花技术(Virus-induced flowering,VIF)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第37-40页 |
2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40-41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41-55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1-43页 |
3.2 实验材料的种植及管理 | 第43页 |
3.3 技术路线 | 第43-44页 |
3.4 群体构建和花期考察 | 第44页 |
3.5 DNA的提取及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4-45页 |
3.6 qFlowering Time-A2位点局部连锁图的构建和遗传效应分析 | 第45页 |
3.7 交换单株的筛选和确定 | 第45-46页 |
3.8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比较测序 | 第46-47页 |
3.9 BAC文库的筛选 | 第47页 |
3.10 qFlowering Time-A2候选基因的互补验证 | 第47-49页 |
3.10.1 转基因互补载体构建 | 第47-49页 |
3.10.2 农杆菌介导的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 | 第49页 |
3.10.3 转基因植株的PCR检测和花期调查 | 第49页 |
3.10.4 T_1代阳性转基因植株的qRT-PCR分析 | 第49页 |
3.11 BnFLC.A2及Bnflc.a2启动子活性分析 | 第49-51页 |
3.11.1 启动子表达载体构建 | 第49-50页 |
3.11.2 拟南芥的种植及遗传转化 | 第50页 |
3.11.3 拟南芥阳性植株筛选 | 第50-51页 |
3.11.4 GUS活性分析 | 第51页 |
3.12 BnFLC.A2亚细胞定位 | 第51-52页 |
3.13 BnFLC.A2的表达分析 | 第52-54页 |
3.13.1 材料的处理及取样 | 第52页 |
3.13.2 RNA提取及cDNA合成 | 第52-53页 |
3.13.3 BnFLC.A2及其下游基因BnFT和BnSOC1的qRT-PCR分析 | 第53-54页 |
3.14 双亲L06/L04重测序分析 | 第54-5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55-103页 |
4.1 开花期位点的初定位及精细定位 | 第55-66页 |
4.1.1 冬油菜环境NIL-F2群体的性状考察 | 第55-56页 |
4.1.1.1 2013 年冬油菜环境NIL-F2群体的性状考察 | 第55-56页 |
4.1.1.2 2014 年冬油菜环境NIL-F2群体的性状考察 | 第56页 |
4.1.2 春油菜环境NIL-F2群体的性状考察 | 第56-57页 |
4.1.3 开花期位点的初步定位 | 第57-60页 |
4.1.4 qFlowering Time-A2位点标记开发 | 第60页 |
4.1.5 冬油菜环境NIL-F2群体中qFlowering Time-A2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60-61页 |
4.1.6 春油菜环境NIL-F2群体中qFlowering Time-A2的遗传效应分析 | 第61-62页 |
4.1.7 qFlowering Time-A2位点的精细定位 | 第62-66页 |
4.1.7.1 2013 年qFlowering Time-A2位点的初步精细定位 | 第62-64页 |
4.1.7.2 2014 大群体进行qFlowering Time-A2位点的精细定位 | 第64-66页 |
4.2 qFlowering Time-A2位点的克隆 | 第66-81页 |
4.2.1 候选基因的比较测序 | 第66-72页 |
4.2.2 候选基因的转基因功能验证 | 第72-81页 |
4.2.2.1 候选基因转基因载体构建 | 第72-76页 |
4.2.2.1.1 晚花亲本L04中扩增BnFLC.A2并构建转基因载体 | 第72-74页 |
4.2.2.1.2 BAC文库中扩增BnFLC.A2并构建转基因载体 | 第74-76页 |
4.2.2.2 候选基因转基因功能互补验证 | 第76-81页 |
4.3 BnFLC.A2和Bnflc.a2的启动子分析 | 第81-83页 |
4.4 BnFLC.A2的亚细胞定位 | 第83-84页 |
4.5 BnFLC.A2及其下游基因BnFT和BnSOC1的表达分析 | 第84-90页 |
4.5.1 冬油菜环境下BnFLC.A2及其下游基因BnFT和BnSOC1的表达分析 | 第84-86页 |
4.5.2 春油菜环境下BnFLC.A2及其下游基因BnFT和BnSOC1的表达分析 | 第86-88页 |
4.5.3 人工温室环境下BnFLC.A2及其下游基因BnFT和BnSOC1的表达分析 | 第88-90页 |
4.6 HE(homeo logous exchanges)的发现 | 第90-97页 |
4.7 甘蓝型油菜自然群体中Bnflc.a2、BnFLC.A2和BnFLC.C2基因分布及效应分析 | 第97-103页 |
5 讨论 | 第103-115页 |
5.1 开花期春化途径的保守性及花期调控 | 第103-105页 |
5.2 芸薹属作物中FLC同源基因的多倍化 | 第105-107页 |
5.3 长片段插入拷贝Bnflc.a2的可能的形成原因 | 第107-108页 |
5.4 甘蓝型油菜中HES的发生及其意义 | 第108-109页 |
5.5 双亲L04和L06的背景分析 | 第109-112页 |
5.6 不同开花基因组合在甘蓝型油菜早熟育种中应用探讨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32页 |
附录 | 第132-137页 |
致谢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