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脏腑病证论文--肺系病证论文--哮喘论文

祛风敛肺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盛挛急证)的临床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中英文缩略词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4页
第一部分 资料与方法第14-21页
    1.研究资料第14-16页
        1.1 病例来源第14页
        1.2 诊断标准第14-15页
            1.2.1 西医诊断标准第14页
            1.2.2 中医辨病标准第14页
            1.2.3 中医辨证标准第14页
            1.2.4 病情分级标准第14-15页
            1.2.5 中医症状分级量化标准第15页
        1.3 试验病例标准第15-16页
            1.3.1 纳入病例标准第15-16页
            1.3.2 排除标准第16页
            1.3.3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第16页
    2.临床试验方法第16-21页
        2.0 试验设计第16-17页
        2.1 入组前宣教第17页
        2.2 治疗方案第17页
            2.2.1 祛风敛肺汤方药组成第17页
            2.2.2 西医基础治疗方案第17页
            2.2.3 疗程第17页
        2.3 可比性项目的确定第17-18页
        2.4 观测指标第18-19页
            2.4.1 安全性观测第18页
            2.4.2 疗效性观测第18-19页
        2.5 疗效评定标准第19页
            2.5.1 西医止咳疗效评定标准第19页
            2.5.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第19页
        2.6 安全性评价标准第19页
        2.7 中止试验标准第19-20页
        2.8 临床试验记录第20页
        2.9 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第20-21页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第21-33页
    1.病例完成情况第21页
    2.入组基线分析第21-25页
        2.1 性别第21页
        2.2 年龄第21-22页
        2.3 咳嗽指标及中医证候指标第22-24页
            2.3.1 治疗前咳嗽VAS第22-23页
            2.3.2 治疗前咳嗽程度等级第23页
            2.3.3 治疗前LCQ评分第23页
            2.3.4 治疗前中医症状积第23-24页
        2.4 治疗前肺功能第24页
        2.5 治疗前FeNO第24页
        2.6 治疗前PEF日变异率第24页
        2.7 安全性指标第24-25页
            2.7.1 血常规第24-25页
            2.7.2 肝肾功第25页
    3.疗效分析第25-29页
        3.1 止咳疗效比较第25-26页
            3.1.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咳嗽VAS第25-26页
            3.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止咳疗效第26页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CQ评分情况第26页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第26-27页
            3.3.1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第26-27页
            3.3.2 治疗前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第27页
        3.4 肺功能改善情况第27-29页
            3.4.1 FEV1/FVC第27-28页
            3.4.2FEV1第28页
            3.4.3 MVV第28-29页
        3.5 FeNO改善情况第29页
        3.6 PEF日变异率改善情况第29页
    4.安全性评价第29-31页
        4.1 血常规、肝肾功第29-30页
        4.2 大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第30-31页
        4.3 影像学检查第31页
        4.4 并发症第31页
        4.5 不良反应第31页
    5.治疗半年后随访情况第31页
    6.结果第31-33页
第三部分 讨论与结论第33-43页
    1.关于统计结果的讨论第33-35页
        1.1 基线资料的分析第33页
            1.1.1 性别与年龄方面第33页
        1.2 疗效的分析第33-35页
            1.2.1 止咳疗效第33-34页
            1.2.2 治疗前后LCQ评分情况比较第34页
            1.2.3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的比较第34页
            1.2.4 辅助检查(肺功能、FeNO、PEF日变异率)第34-35页
        1.3 安全性评价第35页
        1.4 治疗半年后随访情况第35页
    2.立题依据第35-36页
    3.方义分析第36-37页
    4.单药研究第37-38页
    5.中西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第38-41页
        5.1 西医对CVA发病机制的认识第38-39页
            5.1.1 炎症机制第38-39页
            5.1.2 免疫机制第39页
            5.1.3 神经调节机制第39页
        5.2 中医对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认识第39-41页
            5.2.1 “风邪”致咳论第39-40页
            5.2.2 “痰饮”致咳论第40页
            5.2.3 “瘀血”致咳论第40页
            5.2.4 “体虚”致咳论第40-41页
            5.2.5 “肝郁”致咳论第41页
            5.2.6 因“胃”致咳论第41页
    6.结论第41页
    7.不足与展望第41-43页
参考文献第43-45页
致谢第45-46页
文献综述第46-58页
    参考文献第54-58页
附录1 :莱塞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第58-61页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61-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147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LH水平与中医体质、证型及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下一篇:益气透脓祛邪解毒法治疗气虚感邪型复发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