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城市综合承载力问题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1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 | 第14-18页 |
|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构架 | 第14-15页 |
| ·城市复合系统介绍 | 第14页 |
| ·城市综合承载力内涵 | 第14-15页 |
|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现实模型——容器模型原理 | 第15-18页 |
| 2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 | 第18-28页 |
| ·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 | 第18-21页 |
| ·支撑力模型 | 第18-19页 |
| ·助推力模型 | 第19页 |
| ·内部压力模型 | 第19-20页 |
| ·外部压力模型 | 第20-21页 |
| ·城市复合系统支撑力模型 | 第21页 |
|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1-28页 |
| ·城市综合承载力设计指标体系的基本原则和范围分类 | 第21-24页 |
| ·城市综合承载力指标体系框架 | 第24-27页 |
| ·评价指标理想值的确定原则 | 第27页 |
| ·数据处理 | 第27-28页 |
| 3 辽宁省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现状 | 第28-37页 |
| ·辽宁省城市自然环境现状 | 第28页 |
| ·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 第28页 |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28页 |
| ·辽宁省经济发展状况 | 第28-29页 |
| ·辽宁省城市社会发展现状 | 第29-32页 |
| ·城市人口发展状况 | 第29-30页 |
| ·城市居民生活状况 | 第30-31页 |
| ·城市卫生保健事业发展状况 | 第31页 |
| ·教育改革与发展状况 | 第31页 |
| ·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市容市貌显著改观 | 第31-32页 |
| ·辽宁省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 第32-37页 |
| ·土地资源 | 第32-33页 |
| ·水资源 | 第33页 |
| ·空气质量状况 | 第33-34页 |
| ·污染物排放状况 | 第34-35页 |
| ·市区噪音污染状况 | 第35页 |
| ·生态问题评价 | 第35-37页 |
| 4 辽宁省城市综合承载力计算与分析 | 第37-45页 |
| ·支撑力子系统承载力状况 | 第37-40页 |
| ·支撑力子系统承载力计算和分析 | 第37-39页 |
| ·辽宁省城市复合系统支撑力 | 第39-40页 |
| ·城市复合系统助推力 | 第40-41页 |
| ·助推力子系统承载力计算和分析 | 第40页 |
| ·辽宁地区城市复合系统助推力变化 | 第40-41页 |
| ·内部压力子系统承载力计算和分析 | 第41-42页 |
| ·城市系统压力计算 | 第41-42页 |
| ·辽宁地区城市城市复合系统内部压力变化趋势 | 第42页 |
| ·外部阻力子系统承载力计算和分析 | 第42-44页 |
| ·外部阻力子系统承载力计算 | 第42-44页 |
| ·宁地区城市复合系统外部压力变化 | 第44页 |
| ·辽宁省城市复合系统承载力变化规律 | 第44-45页 |
| 5 提高辽宁省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对策 | 第45-51页 |
| ·支撑能力的提高 | 第45-46页 |
| ·资源利用体系策略 | 第45页 |
| ·综合环境体系策略 | 第45-46页 |
| ·缓解压力能力的提高 | 第46-48页 |
| ·牢固树立资源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 第46页 |
| ·完善综合保护法制建设,强化综合保护法制管理 | 第46-47页 |
| ·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合理控制人口规模 | 第47页 |
| ·推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循环经济 | 第47页 |
| ·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 第47-48页 |
| ·自我调节和发展能力的提高 | 第48-49页 |
| ·经济发展协调性策略 | 第48页 |
| ·社会调控策略 | 第48-49页 |
| ·提高城市应对外部压力的能力 | 第49-51页 |
| ·防灾系统的建立和完善 | 第49页 |
| ·健全城市交通系统 | 第49-50页 |
| ·强化宣传和警示教育 | 第50页 |
| ·加大科技支持,开展国际合作 | 第50-51页 |
| 结论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 致谢 | 第55-5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