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的本土化研究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言 | 第12-17页 |
第一章 双重股权结构基本架构及制度本土化的必要性 | 第17-31页 |
第一节 双重股权的内涵 | 第17页 |
第二节 双重股权结构的特征 | 第17-22页 |
一、本质是类别股的一种形式 | 第17-18页 |
二、收益权与投票权的分离 | 第18-20页 |
三、超级投票权股持有人享有控制权同时受到限制 | 第20-21页 |
四、集中于特定行业的大型新经济企业 | 第21-22页 |
第三节 公司股权结构的案例分析 | 第22-28页 |
一、Google:开创者 | 第22-23页 |
二、Facebook:升级者 | 第23-24页 |
三、阿里巴巴:中国的“弃儿” | 第24-27页 |
四、京东:复制者 | 第27-28页 |
第四节 引入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的必要性 | 第28-31页 |
一、一股一权的法律障碍造成我国大量资产利益的流失 | 第28-29页 |
二、一股一权压制公司的发展空间 | 第29页 |
三、一股一权影响公司的决策效率 | 第29-31页 |
第二章 双重股权结构制度本土化的正当性分析 | 第31-39页 |
第一节 引入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的理论支撑 | 第31-36页 |
一、符合民法的对价原则 | 第31页 |
二、股权平等原则之界定 | 第31-33页 |
三、基于股东异质化的理论 | 第33-34页 |
四、符合公平、自由和效率的统一 | 第34-35页 |
五、法经济学交易成本的合理化界定 | 第35-36页 |
第二节 引入双重股权结构制度的现实可能 | 第36-39页 |
一、缓解公司的融资困境 | 第36页 |
二、迎合当今投资者的多元化需求 | 第36-37页 |
三、呼应国有企业转型面临的改革诉求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国外双重股权结构的发展史及经验借鉴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形成与发展史——以典型的美国为例 | 第39-42页 |
一、形成期——防止兼并背景下应运而生 | 第39-40页 |
二、进入低谷期——合法性遭质疑 | 第40-41页 |
三、复兴期——顺应防止敌意收购的市场需求 | 第41-42页 |
第二节 各国类别股的立法模式 | 第42-46页 |
一、各国类别股的立法 | 第42-44页 |
二、各国立法基于的总体原则 | 第44-46页 |
第三节 国外双重股权结构的配套保障机制 | 第46-48页 |
一、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页 |
二、完善的独立董事制度 | 第46-47页 |
三、健全的集体诉讼制度 | 第47-48页 |
第四节 国外双重股权结构经验之启示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双重股权结构制度本土化的路径选择 | 第49-59页 |
第一节 制度的设计与构建 | 第49-54页 |
一、股权结构立法的调整与填补 | 第50-51页 |
二、规定企业适用门槛 | 第51-52页 |
三、为超级投票权设置控制权边界 | 第52-53页 |
四、退出回购制度的重建 | 第53-54页 |
第二节 相关配套制度的完善 | 第54-59页 |
一、强制信息披露范围 | 第54-55页 |
二、调整独立董事比例和任免机制 | 第55-56页 |
三、与优先股相结合 | 第56页 |
四、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 第56-57页 |
五、监管机制的加强与调整 | 第57-59页 |
结语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