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变电建筑物抗震性能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第10页 |
1.1.2 隔震技术相关理论研究 | 第10-11页 |
1.1.3 变电建筑物应用隔震技术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 第13-17页 |
1.2.1 电力系统抗震性能研究的国内外发展 | 第13-15页 |
1.2.2 隔震技术国内外发展 | 第15-17页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结构地震响应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时程分析方法概述 | 第19-21页 |
2.2 隔震分析软件SAP2000 | 第21-22页 |
2.3 隔震支座计算模型 | 第22-24页 |
2.3.1 隔震支座分类 | 第22-23页 |
2.3.2 隔震支座计算模型 | 第23-2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工程概况及计算模型 | 第25-33页 |
3.1 工程概况 | 第25-26页 |
3.1.1 工程简介 | 第25页 |
3.1.2 抗震设防参数 | 第25-26页 |
3.1.3 设计及分析依据 | 第26页 |
3.2 户内变电站的结构布置图 | 第26-28页 |
3.3 计算模型 | 第28-32页 |
3.3.1 变电站建筑的模型概况 | 第28-31页 |
3.3.2 变压器的模型概况 | 第31-3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4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整及隔震支座的布置 | 第33-47页 |
4.1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整 | 第33-40页 |
4.1.1 地震动记录的选择与调整原则 | 第33页 |
4.1.2 50年10%超越概率的地震动记录 | 第33-38页 |
4.1.3 50年2%超越概率的地震动记录 | 第38-40页 |
4.2 隔震支座的选型与布置 | 第40-46页 |
4.2.1 隔震支座的选型与布置流程 | 第40-41页 |
4.2.2 重力作用下隔震支座的压应力计算 | 第41-43页 |
4.2.3 重力作用下隔震支座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计算 | 第43-44页 |
4.2.4 隔震支座的布置方案及合理性验算 | 第44-4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5 隔震变电站建筑的水平减震系数及各设备层的减震效果分析 | 第47-65页 |
5.1 隔震变电站建筑的水平减震系数 | 第47-50页 |
5.1.1 隔震变电站建筑的自振周期和振型 | 第47-49页 |
5.1.2 隔震变电站建筑水平减震系数计算 | 第49-50页 |
5.2 隔震变电站建筑各设备层及变压器的减震效果分析 | 第50-64页 |
5.2.1 50年10%超越概率水准地震动作用下的水平向减震效果 | 第51-59页 |
5.2.2 50年2%超越概率水准地震动作用下的水平向减震效果 | 第59-64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6 罕遇地震下支座变形验算及隔震变电站建筑的抗震性能评估 | 第65-87页 |
6.1 罕遇地震下支座变形及竖向承载力验算 | 第65-77页 |
6.1.1 罕遇地震下支座变形验算 | 第65-71页 |
6.1.2 罕遇地震下支座竖向承载力验算 | 第71-74页 |
6.1.3 罕遇地震作用下隔震变电站结构和内部变压器的相对位移分析 | 第74-77页 |
6.2 隔震变电站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抗震性能评价 | 第77-86页 |
6.2.1 抗震性能评价方法 | 第77-78页 |
6.2.2 隔震变电站结构抗震性能评价 | 第78-86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7 近断层地震动对隔震变电站建筑地震反应的影响 | 第87-96页 |
7.1 近断层地震动特征 | 第87-88页 |
7.2 近断层地震动记录 | 第88-93页 |
7.3 计算结果分析 | 第93-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8 U型钢带阻尼器在低周往复加载作用下的耗能性能研究 | 第96-101页 |
8.1 试验方案设计 | 第96-98页 |
8.1.1 试验构件及加载器械概况 | 第96-97页 |
8.1.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97页 |
8.1.3 试验现象 | 第97-98页 |
8.2 试验现象分析及数据整理 | 第98-100页 |
8.2.1 位移幅值最大瞬时构件的内力计算 | 第98-99页 |
8.2.2 滞回曲线分析 | 第99页 |
8.2.3 阻尼比分析 | 第99-100页 |
8.3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3页 |
9.1 结论 | 第101-102页 |
9.2 展望 | 第102-103页 |
致谢 | 第103-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09页 |
附录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