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导论 | 第8-12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论文结构 | 第10-11页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网络诽谤入罪之行为构成问题 | 第12-25页 |
第一节 对“捏造”行为的理解 | 第12-18页 |
一、捏造行为的含义 | 第12-16页 |
二、捏造事实与发表意见的辨析 | 第16-18页 |
第二节 对“散布”行为的理解 | 第18-25页 |
一、散布行为的含义 | 第18-20页 |
二、捏造行为与散布行为的关系 | 第20-25页 |
第二章 网络诽谤入罪之对象构成问题 | 第25-39页 |
第一节 死者 | 第25-30页 |
一、一条诽谤死者的微博——雷锋6元工资穿90元行头 | 第25-26页 |
二、死者能否成为诽谤罪对象的理论争议 | 第26-27页 |
三、笔者观点——死者可以为诽谤罪的对象 | 第27-29页 |
四、死者作为诽谤罪的对象的应诉问题研究 | 第29-30页 |
第二节 法人 | 第30-32页 |
第三节 网络诽谤之特殊对象——政府官员 | 第32-39页 |
一、一起民“诽”官案件——吴忠跨省追捕案 | 第32-33页 |
二、网络举报行为问题研究 | 第33-36页 |
三、我国言论自由与名誉权平衡中——应侧重对言论自由的保护 | 第36-39页 |
第三章 网络诽谤入罪标准界定问题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对于入罪标准——“情节严重”的分析 | 第39-41页 |
第二节 对于以浏览、点击量为入罪标准的分析 | 第41-44页 |
一、对于“同一诽谤信息”的认定 | 第42页 |
二、对“点击、浏览次数”的认定 | 第42-44页 |
第三节 对以被转发数为入罪标准的分析 | 第44-47页 |
一、对“被转发五百次”的认定 | 第44-45页 |
二、转发者追责问题探讨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