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5页 |
1.3.1 耕地布局优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2 加权Voronoi图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15页 |
1.4 数据来源及方法 | 第15-17页 |
1.4.1 数据来源 | 第15页 |
1.4.2 数据预处理 | 第15-17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17-18页 |
1.7 内容框架 | 第18-19页 |
2 耕地空间布局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耕地 | 第19页 |
2.1.1 耕地概念 | 第19页 |
2.1.2 耕地变化途径 | 第19页 |
2.2 耕地空间布局 | 第19-20页 |
2.3 空间布局理论基础 | 第20-21页 |
2.3.1 景观生态理论 | 第20页 |
2.3.2 土地区位理论 | 第20页 |
2.3.3 地域分异理论 | 第20页 |
2.3.4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20页 |
2.3.5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20-21页 |
2.3.6 规模理论 | 第21页 |
2.4 综合影响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 第21页 |
2.4.1 指标量化 | 第21页 |
2.4.2 指标标准化 | 第21页 |
2.5 引力修正模型 | 第21-22页 |
2.6 加权Voronoi模型 | 第22-23页 |
2.7 引力加权Voronoi模型 | 第23-24页 |
3 研究区概况 | 第24-27页 |
3.1 区位特征 | 第24页 |
3.2 自然条件 | 第24-25页 |
3.2.1 地质地貌条件 | 第24-25页 |
3.2.2 气候条件 | 第25页 |
3.2.3 土壤条件 | 第25页 |
3.2.4 水资源条件 | 第25页 |
3.3 社会经济状况 | 第25-26页 |
3.3.1 行政区划 | 第25页 |
3.3.2 社会经济发展 | 第25-26页 |
3.4 耕地现状 | 第26-27页 |
4 待优化斑块的识别 | 第27-44页 |
4.1 遥感影像的分类解译 | 第27-32页 |
4.1.1 遥感数据选取说明 | 第27页 |
4.1.2 遥感影像基础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 第27-28页 |
4.1.3 土地利用分类及验证 | 第28-32页 |
4.2 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的指标选取 | 第32-33页 |
4.3 空间引力测算 | 第33-34页 |
4.4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增长极点空间影响范围划分 | 第34-35页 |
4.5 发展点与轴导向下的待优化耕地斑块识别 | 第35-44页 |
4.5.1 耕地空间布局综合影响力驱动因子选取 | 第36-43页 |
4.5.2 耕地综合影响力指标处理 | 第43页 |
4.5.3 耕地综合影响力值计算 | 第43-44页 |
5 增长极点导向下的耕地斑块优化过程 | 第44-52页 |
5.1 增长极点识别 | 第44页 |
5.2 基于加权Voronoi图的增长极点影响范围划分 | 第44-45页 |
5.3 耕地斑块点轴联系综合值测算与待优化斑块识别 | 第45-47页 |
5.4 耕地优化结果 | 第47-50页 |
5.4.1 耕地空间布局优化思路 | 第47-48页 |
5.4.2 耕地斑块优化后的空间布局特征变化 | 第48-50页 |
5.5 不同优化模式落实措施 | 第50-5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6.1 结论 | 第52页 |
6.2 创新点 | 第52页 |
6.3 问题探讨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论文发表及主要参加科研活动情况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