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便携式脑血氧检测系统与性能验证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 1.1 一体化便携式脑血氧检测系统的意义 | 第10-11页 |
| 1.2 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1.3 功能近红外成像基础 | 第12-16页 |
|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一体化便携式血氧检测系统组成 | 第17-22页 |
| 2.1 硬件部分 | 第17-20页 |
| 2.1.1 光源驱动模块 | 第18页 |
| 2.1.2 光检测模块 | 第18-19页 |
| 2.1.3 信号解调与采集模块 | 第19页 |
| 2.1.4 主控模块 | 第19页 |
| 2.1.5 串.屏显示模块 | 第19页 |
| 2.1.6 电源模块 | 第19-20页 |
| 2.1.7 信号背板 | 第20页 |
| 2.2 软件部分 | 第20-21页 |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三章 系统一体化设计 | 第22-40页 |
| 3.1 可触摸显示屏的引入 | 第22-27页 |
| 3.1.1 硬件组成 | 第22-23页 |
| 3.1.2 Visual TFT工程文件的建立 | 第23-27页 |
| 3.2 Visual TFT与虚拟串.屏联机测试 | 第27-30页 |
| 3.2.1 操作流程 | 第27页 |
| 3.2.2 操作步骤 | 第27-28页 |
| 3.2.3 虚拟串.屏的功能验证 | 第28-30页 |
| 3.3 ARM与显示屏实现数据传输 | 第30-38页 |
| 3.3.1 数据通信 | 第31-33页 |
| 3.3.2 便携式系统智能化显示的通信命令 | 第33-36页 |
| 3.3.2.1 拓扑图显示的通信 | 第33-34页 |
| 3.3.2.2 通道曲线图显示通信 | 第34-35页 |
| 3.3.2.3 峰值检测通信 | 第35-36页 |
| 3.3.2.4 参数配置通信 | 第36页 |
| 3.3.2.5 通道检测通信 | 第36页 |
| 3.3.3 开发环境与虚拟串.屏绑定调试 | 第36-38页 |
| 3.4 硬件系统调试结果 | 第38-39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系统性能检测 | 第40-57页 |
| 4.1 最佳耦合 | 第40-41页 |
| 4.2 光源安全性 | 第41-42页 |
| 4.3 可靠性验证 | 第42-44页 |
| 4.3.1 距离敏感性 | 第43页 |
| 4.3.2 稳定性 | 第43-44页 |
| 4.3.3 可重复性 | 第44页 |
| 4.4 有效性验证 | 第44-56页 |
| 4.4.1 牛奶模型 | 第45页 |
| 4.4.2 人体实验 | 第45-56页 |
| 4.4.2.1 动手指任务 | 第46-47页 |
| 4.4.2.2 视觉棋盘 | 第47-49页 |
| 4.4.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49-5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7-59页 |
| 5.1 总结 | 第57-58页 |
| 5.2 展望 | 第58-59页 |
| 致谢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