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7-10页 |
1.1.1 国内、外电梯变频调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7-9页 |
1.1.2 PWM整流器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2 变流器的数学模型 | 第12-19页 |
2.1 电网侧三相电压型PWM整流器的数学模型 | 第12-16页 |
2.1.1 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2-13页 |
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3-15页 |
2.1.3 两相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第15-16页 |
2.2 永磁同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第16-18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3 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策略研究 | 第19-44页 |
3.1 变流器的工作原理 | 第19页 |
3.2 变流器的整体控制策略研究 | 第19-20页 |
3.3 网侧变流器双闭环控制器的设计 | 第20-22页 |
3.3.1 前馈解耦电流内环的设计 | 第20-21页 |
3.3.2 前馈解耦电压外环的设计 | 第21-22页 |
3.4 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的网侧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研究 | 第22-41页 |
3.4.1 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控制策略 | 第22-28页 |
3.4.2 考虑负载电流补偿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控制策略 | 第28-32页 |
3.4.3 提高无功调节速度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控制策略 | 第32-35页 |
3.4.4 考虑电压的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控制策略 | 第35-41页 |
3.5 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的机侧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研究 | 第41-4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变流器硬件设计 | 第44-63页 |
4.1 系统主电路设计 | 第44-48页 |
4.1.1 网侧变流器交流侧电感设计 | 第44-46页 |
4.1.2 网侧变流器直流侧电容设计 | 第46-47页 |
4.1.3 功率开关管缓冲电路的设计 | 第47-48页 |
4.2 系统控制及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第48-62页 |
4.2.1 DSP最小系统电路设计 | 第48-50页 |
4.2.2 开关电源电路设计 | 第50-55页 |
4.2.3 信号采样电路设计 | 第55-56页 |
4.2.4 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 第56-58页 |
4.2.5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 | 第58-60页 |
4.2.6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第60-61页 |
4.2.7 转速设定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61页 |
4.2.8 编码器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 第61-6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变流器软件设计 | 第63-72页 |
5.1 变流器系统总体控制流程设计 | 第63页 |
5.2 DSP程序设计 | 第63-69页 |
5.2.1 主程序设计 | 第63-64页 |
5.2.2 网侧变流器控制程序设计 | 第64-65页 |
5.2.3 机侧变流器控制程序设计 | 第65页 |
5.2.4 A/D采样程序设计 | 第65-66页 |
5.2.5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第66-69页 |
5.3 上位机界面程序设计 | 第69-70页 |
5.4 光伏新能源接入控制程序设计 | 第70-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6 变流器实验调试及结果 | 第72-81页 |
6.1 实验系统介绍 | 第72-73页 |
6.2 网侧变流器非线性控制策略实验 | 第73-78页 |
6.2.1 基于李雅普诺夫函数控制策略的实验 | 第74-75页 |
6.2.2 考虑负载电流补偿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控制策略的实验 | 第75-76页 |
6.2.3 提高无功调节速度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控制策略的实验 | 第76-77页 |
6.2.4 考虑电压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控制策略的实验 | 第77-78页 |
6.2.5 光伏新能源接入实验 | 第78页 |
6.3 机侧变流器非线性控制实验 | 第78-79页 |
6.4 PC929驱动电路过流保护实验 | 第79-80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1-83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81页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9页 |
附录A 实物图 | 第89-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3-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