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震层位置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分析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1.1 引言 | 第9页 |
1.2 结构抗震与隔震的思想发展 | 第9-11页 |
1.2.1 传统抗震设计的理论方法 | 第9-10页 |
1.2.2 结构减隔震控制技术 | 第10-11页 |
1.3 隔震结构体系概述 | 第11-17页 |
1.3.1 隔震技术的概念及适用范围 | 第11-13页 |
1.3.2 基础隔震体系 | 第13-14页 |
1.3.3 层间隔震体系 | 第14-17页 |
1.4 隔震技术的发展历史 | 第17-21页 |
1.4.1 基础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7-19页 |
1.4.2 层间隔震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第19-21页 |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1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21页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 | 第22-29页 |
2.1 隔震支座的概述及分类 | 第22-23页 |
2.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力学性能 | 第23-27页 |
2.2.1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概述 | 第23页 |
2.2.2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竖向性能 | 第23-25页 |
2.2.3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水平性能 | 第25-26页 |
2.2.4 叠层橡胶隔震支座的其他相关性能 | 第26-27页 |
2.3 隔震支座恢复力曲线模型 | 第27-28页 |
2.4 小结 | 第28-29页 |
3 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29-39页 |
3.1 基础隔震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29-32页 |
3.1.1 单自由度的基础隔震 | 第29-31页 |
3.1.2 多自由度的基础隔震 | 第31-32页 |
3.1.3 减震效果分析 | 第32页 |
3.2 层间隔震的动力反应分析 | 第32-36页 |
3.2.1 层间隔震结构的动力模型 | 第32-33页 |
3.2.2 振动方程的基本假定 | 第33页 |
3.2.3 振动方程的建立 | 第33-36页 |
3.2.4 减震效果分析 | 第36页 |
3.3 时程分析法求解振动方程 | 第36-38页 |
3.4 小结 | 第38-39页 |
4 实际工程的模型建立及模态分析 | 第39-49页 |
4.1 分析模型及其基本参数 | 第39-43页 |
4.1.1 工程概况 | 第39-40页 |
4.1.2 隔震装置参数 | 第40-42页 |
4.1.3 钢筋混凝土材料参数 | 第42-43页 |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3 四种模型的模态分析 | 第44-48页 |
4.4 小结 | 第48-49页 |
5 动力时程分析 | 第49-81页 |
5.1 地震波的选取 | 第49-51页 |
5.2 层间位移反应分析 | 第51-64页 |
5.2.1 多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 | 第51-57页 |
5.2.2 罕遇地震下的层间位移 | 第57-63页 |
5.2.3 层间位移反应分析结果 | 第63-64页 |
5.3 层间剪力反应分析 | 第64-71页 |
5.3.1 多遇地震下的层间剪力 | 第64-67页 |
5.3.2 罕遇地震下的层间剪力 | 第67-71页 |
5.3.3 层间剪力反应分析结果 | 第71页 |
5.4 加速度反应分析 | 第71-80页 |
5.4.1 多遇地震下的加速度 | 第71-74页 |
5.4.2 罕遇地震下的加速度 | 第74-80页 |
5.4.3 加速度反应分析结果 | 第80页 |
5.5 小结 | 第80-8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6.1 结论 | 第81-82页 |
6.2 展望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