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王锡祺的文学成就及其他 | 第15-25页 |
2.1 王锡祺生平与著述 | 第15-17页 |
2.2 王锡祺诗词及散文创作成就 | 第17-21页 |
2.2.1 王锡祺的诗词创作 | 第17-20页 |
2.2.2 王锡祺的游记散文创作 | 第20-21页 |
2.3 王锡祺取得文学成就的原因 | 第21-25页 |
2.3.1 西学、地域、家族之外部因素 | 第22-23页 |
2.3.2 热爱文学、强国梦之内部因素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山阳诗征续编》文本研究 | 第25-48页 |
3.1 《山阳诗征续编》与《山阳诗征》的关系研究 | 第25-30页 |
3.1.1 《续编》对《正编》的沿袭 | 第26-28页 |
3.1.2 《续编》对《正编》的拾遗补缺 | 第28-29页 |
3.1.3 《续编》与《正编》的异同 | 第29-30页 |
3.2 《山阳诗征续编》收录诗歌的范围及内容 | 第30-39页 |
3.2.1 淮安府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古迹的诗意呈现 | 第31-33页 |
3.2.2 记录江淮一带民风民俗、经济地理等人文景观 | 第33-35页 |
3.2.3 兄弟、同人、师徒等交游唱和诗 | 第35-38页 |
3.2.4 反映民生疾苦,记录战争史实的纪事诗 | 第38-39页 |
3.3 《山阳诗征续编》编选标准和价值取向 | 第39-48页 |
3.3.1 通过数量反映编者对诗坛的总体认识 | 第39-41页 |
3.3.2 关注民瘼时事与气势雄浑的诗风取向 | 第41-45页 |
3.3.3 王锡祺案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 | 第45-48页 |
第四章 《山阳诗征续编》与淮安地域文学 | 第48-64页 |
4.1 王锡祺文学活动及《续编》对淮安文学的贡献 | 第48-56页 |
4.1.1 王锡祺文学活动推动淮安文学的发展 | 第48-53页 |
4.1.2 《续编》反映淮安地方文学的繁盛 | 第53-56页 |
4.2 《续编》文学批评史料价值与淮安地域文学研究 | 第56-64页 |
4.2.1 徐嘉《遁庵丛笔》与淮安文学批评生态 | 第57-59页 |
4.2.2 段朝端《山阳诗录》批评思想初探 | 第59-61页 |
4.2.3 杨庆之论诗绝句与淮安地域文学研究 | 第61-6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