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铁企业高炉渣余热回收方法及净现值分析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引言 | 第9-10页 |
1.2 高炉渣实质及类别 | 第10-12页 |
1.2.1 高炉渣实质 | 第10-11页 |
1.2.2 高炉渣类别 | 第11-12页 |
1.3 高炉渣用途 | 第12-14页 |
1.3.1 高炉渣国内外用途 | 第12-13页 |
1.3.2 高炉渣新兴用途 | 第13-14页 |
1.4 高炉渣余热回收的历史与现状 | 第14-17页 |
1.4.1 高炉渣余热回收的历史发展 | 第14-16页 |
1.4.2 高炉渣余热回收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5 高炉渣余热回收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6 高炉渣余热发电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6.1 国外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8页 |
1.6.2 国内余热发电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18-19页 |
1.7 本章小结 | 第19-21页 |
第二章 高炉渣余热回收热力学分析 | 第21-39页 |
2.1 高炉渣余热回收方法 | 第21-25页 |
2.1.1 余热回收-干渣法 | 第21-22页 |
2.1.2 余热回收-水渣法 | 第22-25页 |
2.2 高炉渣余热回收热效率分析 | 第25-30页 |
2.2.1 特征数方程 | 第25-26页 |
2.2.2 传热过程和传热系数 | 第26-27页 |
2.2.3 热效率分析 | 第27-28页 |
2.2.4 建立热效率数学模型 | 第28-30页 |
2.3 高炉渣余热回收(火用)效率分析 | 第30-33页 |
2.3.1 (火用)损失分析 | 第30-32页 |
2.3.2 (火用)效率分析 | 第32-33页 |
2.3.3 建立(火用)效率数学模型 | 第33页 |
2.4 热效率与?效率结果分析 | 第33-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高炉渣余热回收最优化分析-净现值分析 | 第39-49页 |
3.1 最优化分析 | 第39-40页 |
3.1.1 最优化方法 | 第39页 |
3.1.2 最优化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3.2 净现值分析 | 第40-48页 |
3.2.1 高炉渣余热回收装置 | 第40-43页 |
3.2.2 建立净现值数学模型 | 第43-45页 |
3.2.3 净现值结果分析 | 第45-48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高炉渣余热发电分析 | 第49-55页 |
4.1 汽轮机 | 第49-50页 |
4.1.1 背压式汽轮机 | 第49-50页 |
4.1.2 饱和蒸汽汽轮机 | 第50页 |
4.2 高炉渣余热发电-(火用)标准 | 第50-52页 |
4.2.1 建立背压式汽轮机发电数学模型 | 第50-51页 |
4.2.2 背压式汽轮机发电计算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4.3 高炉渣余热发电—焓标准 | 第52-54页 |
4.3.1 建立饱和蒸汽汽轮机发电数学模型 | 第52-53页 |
4.3.2 饱和蒸汽汽轮机发电计算结果分析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5-57页 |
5.1 全文总结 | 第55页 |
5.2 未来展望 | 第55-56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附录 | 第65页 |
附录A 发表期刊论文 | 第65页 |
附录B 申请发明专利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