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病害及其防治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致病相关因子BcNop53和BcSnf2调控灰葡萄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机理研究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英文缩略词第10-15页
第1章 绪论第15-23页
    1.1 文献综述第15-21页
        1.1.1 灰葡萄孢菌与灰霉病第15页
        1.1.2 灰葡萄孢菌的侵染循环第15-16页
        1.1.3 灰葡萄孢菌致病相关基因及致病机理研究进展第16-21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1-22页
    1.3 本研究技术路线第22-23页
第2章 灰葡萄孢菌T-DNA插入转化子群体的建立及致病相关基因的鉴定第23-56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3-41页
        2.2.1 菌株第23页
        2.2.2 载体第23-24页
        2.2.3 仪器与试剂第24页
        2.2.4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24-25页
        2.2.5 培养基第25-27页
        2.2.6 灰葡萄孢菌基因组DNA的小量提取第27页
        2.2.7 灰葡萄孢菌基因组DNA的大量提取第27-28页
        2.2.8 灰葡萄孢菌TotalRNA提取第28页
        2.2.9 质粒提取第28-29页
        2.2.10 质粒酶切第29页
        2.2.11 连接反应第29-30页
        2.2.12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转化第30页
        2.2.13 农杆菌感受态的制备第30-31页
        2.2.14 农杆菌AGL-1的电击转化第31页
        2.2.15 农杆菌AGL-1介导的灰葡萄孢菌遗传转化及转化子筛选第31页
        2.2.16 PCR反应体系与扩增条件第31-33页
        2.2.17 T-DNA侧翼序列的克隆第33-35页
        2.2.18 序列测定及分析第35页
        2.2.19 载体构建第35-36页
        2.2.20 Southernblot分析第36-39页
        2.2.21 实时荧光定量RT-PCR(qRT-PCR)第39-40页
        2.2.22 致病力检测第40页
        2.2.23 统计分析第40-41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1-54页
        2.3.1 T-DNA随机插入转化子群体的建立及T-DNA整合部位分析..第41-45页
        2.3.2 T-DNA插入位点的验证第45页
        2.3.3 基因敲除与遗传互补第45-51页
        2.3.4 候选基因与T-DNA插入转化子致病表型的相关性分析第51-54页
    2.4 小结与讨论第54-56页
第3章 pre-rRNA加工因子BcNop53参与调控灰葡萄孢菌生长发育及致病性研究第56-99页
    3.1 引言第56-57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57-66页
        3.2.1 菌株第57页
        3.2.2 载体第57页
        3.2.3 仪器与试剂第57页
        3.2.4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57-59页
        3.2.5 培养基与试剂的配制第59-61页
        3.2.6 序列分析第61页
        3.2.7 生长速率、产孢及菌核形成分析第61页
        3.2.8 孢子萌发分析第61页
        3.2.9 侵染结构观察第61页
        3.2.10 致病性测定第61-62页
        3.2.11 总蛋白提取及含量测定第62-63页
        3.2.12 酶活性的测定第63页
        3.2.13 酵母相关实验第63-65页
        3.2.14 GFP融合表达载体的构建第65-66页
        3.2.15 ROS检测第66页
        3.2.16 数据统计分析第66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66-95页
        3.3.1 不同物种中Nop53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第66-68页
        3.3.2 BcNOP53对酿酒酵母突变体?Scnop53的互补第68-69页
        3.3.3 BcNop53定位于细胞核内第69-71页
        3.3.4 BcNop53缺失影响蛋白质合成及胞外酶的活性第71-74页
        3.3.5 BcNOP53基因缺失影响灰葡萄孢菌丝营养生长第74页
        3.3.6 BcNop53调控灰葡萄孢菌产孢、孢子形态建成与萌发第74-77页
        3.3.7 BcNop53在菌核形成与发育中的作用第77-79页
        3.3.8 BcNop53在灰葡萄孢菌逆境响应中的作用第79-81页
        3.3.9 BcNop53是灰葡萄孢菌致病的关键因子第81-87页
        3.3.10 BcNop53影响侵染结构形成第87-91页
        3.3.11 BcNop53调控灰葡萄孢菌营养生长及致病发育中ROS的产生第91-94页
        3.3.12 BcNop53对ROS形成相关基因的转录调控第94-95页
    3.4 小结与讨论第95-99页
第4章 灰葡萄孢菌BcSNF2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第99-120页
    4.1 引言第9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99-105页
        4.2.1 菌株第99页
        4.2.2 引物设计与合成第99-101页
        4.2.3 生长速率测定第101页
        4.2.4 产孢分析第101-102页
        4.2.5 菌核形成分析第102页
        4.2.6 致病性测定第102页
        4.2.7 转录组测序分析第102-105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105-119页
        4.3.1 BcSnf2的系统发育进化分析第105-106页
        4.3.2 BcSNF2基因缺失突变体的生长速率分析第106-107页
        4.3.3 BcSNF2基因对菌落形态及菌核形成的影响第107-109页
        4.3.4 BcSnf2调控灰葡萄孢菌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第109页
        4.3.5 BcSNF2基因缺失对灰葡萄孢菌致病力的影响第109-111页
        4.3.6 BcSNF2基因缺失突变体ΔBcsnf2与野生型B05.10的转录组分析第111-119页
    4.4 小结与讨论第119-120页
结论第120-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31-132页
致谢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稻瘟病菌Tctex1及其与动力蛋白中间链复合物结构解析和相互作用分析
下一篇:融合多源图谱信息的农药液滴探测方法及蒸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