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癌症与疫苗免疫治疗 | 第9-10页 |
1.2 疫苗的发展 | 第10-11页 |
1.3 疫苗的交叉递呈促进细胞免疫应答 | 第11-13页 |
1.4 阳离子纳米颗粒疫苗载体 | 第13-14页 |
1.5 氧化还原响应型阳离子纳米颗粒疫苗载体 | 第14-15页 |
1.6 本课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7 本课题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PAA-PEI_(600)和PDs的制备表征及其性质研究 | 第18-37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18-25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18-20页 |
2.2.2 PAA-PEI_(600)和PDs的制备 | 第20-22页 |
2.2.3 PAA-PEI_(600)和PDs的表征 | 第22-23页 |
2.2.4 PAA-PEI_(600)和PDs体外细胞毒性的检测 | 第23页 |
2.2.5 体外DC2.4对抗原蛋白OVA的摄取检测 | 第23-24页 |
2.2.6 抗原蛋白OVA的负载量和包封率及其释放动力学的检测 | 第24-25页 |
2.2.7 统计分析 | 第25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5-36页 |
2.3.1 PAA-PEI_(600)和PDs的制备和表征 | 第25-31页 |
2.3.2 PAA-PEI_(600)和PDs的体外细胞毒性测定分析 | 第31-32页 |
2.3.3 体外DC2.4细胞对抗原蛋白OVA的摄取测定分析 | 第32-35页 |
2.3.4 抗原蛋白OVA的负载量和包封率及其释放动力学的测定分析 | 第35-3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PAA-PEI_(600)及PDs的体内免疫及治疗效果的研究 | 第37-64页 |
3.1 引言 | 第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4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37-38页 |
3.2.2 腹股沟淋巴结中的抗原蛋白OVA的检测 | 第38-39页 |
3.2.3 皮下免疫注射 | 第39页 |
3.2.4 抗原蛋白OVA特异性的IgG和IgG亚型抗体滴度的检测 | 第39-40页 |
3.2.5 脾细胞增殖的检测 | 第40页 |
3.2.6 细胞因子分泌的检测 | 第40-41页 |
3.2.7 ELISpot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数量 | 第41页 |
3.2.8 PAA-PEI_(600)和PDs体内刺激DC成熟的检测 | 第41-42页 |
3.2.9 记忆T细胞的检测 | 第42页 |
3.2.10 体内组织病理毒性的检测 | 第42页 |
3.2.11 注射部位抗原持久性的检测 | 第42-43页 |
3.2.12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检测 | 第43页 |
3.2.13 PAA-PEI_(600)和PDs对抗原蛋白OVA交叉递呈能力的检测 | 第43-44页 |
3.2.14 荷瘤小鼠模型的治疗 | 第44页 |
3.2.15 统计分析 | 第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62页 |
3.3.1 免疫组织化学的测定分析 | 第44-46页 |
3.3.2 抗体效价的测定分析 | 第46-48页 |
3.3.3 脾细胞增殖的测定分析 | 第48-49页 |
3.3.4 细胞因子分泌的测定分析 | 第49-50页 |
3.3.5 ELISpot检测分泌细胞因子的细胞数量的测定分析 | 第50-53页 |
3.3.6 体内脾细胞中DC的成熟测定分析 | 第53-54页 |
3.3.7 记忆T细胞的测定分析 | 第54-56页 |
3.3.8 体内组织病理毒性的测定分析 | 第56-57页 |
3.3.9 注射部位抗原持久性的测定分析 | 第57-58页 |
3.3.10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的测定分析 | 第58-60页 |
3.3.11 PAA-PEI_(600)和PDs对抗原蛋白OVA交叉递呈能力的测定分析 | 第60-61页 |
3.3.12 荷瘤小鼠治疗效果的测定分析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4-65页 |
4.1 总结 | 第64页 |
4.2 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1页 |
缩略词汇表 | 第71-72页 |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