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财政、金融论文--金融、银行论文--中国金融、银行论文

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问题研究--基于中国农业银行的案例分析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1 导论第8-17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8-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8-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3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3 文献评述第13页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13-16页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第13-16页
        1.3.2 研究方法第16页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6-17页
        1.4.1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6页
        1.4.2 不足之处第16-17页
2 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理论分析第17-24页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7-18页
        2.1.1 内部控制的定义第17页
        2.1.2 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概念第17-18页
        2.1.3 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概念第18页
    2.2 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理论基础第18-20页
        2.2.1 印象管理理论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第18-19页
        2.2.2 经济后果观与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第19-20页
    2.3 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的分类及二级子目第20-24页
3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现状及问题第24-41页
    3.1 中国农业银行的基本情况第24页
    3.2 中国农业银行的实质性漏洞披露总体情况及分析第24-29页
        3.2.1 中国农业银行的内部环境情况第24-26页
        3.2.2 实质性漏洞披露的整体状况分析第26-29页
    3.3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内容分析第29-35页
        3.3.1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相关案例第29-32页
        3.3.2 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内容分析第32-33页
        3.3.3 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内容分析第33-35页
    3.4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存在的问题第35-41页
        3.4.1 对实质性漏洞的披露过于被动第35-36页
        3.4.2 对缺陷的认定存在不合理之处第36-37页
        3.4.3 披露信息及审计报告缺乏实质性内容第37-39页
        3.4.4 对实质性漏洞后续整改的说明不足第39-41页
4 中国农业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影响因素第41-47页
    4.1 对实质性漏洞披露的主动意愿不强第41页
    4.2 对实质性漏洞披露的重视程度不够第41-42页
    4.3 缺乏高度一致的内控评价标准和实质性漏洞认定标准第42-46页
        4.3.1 各家上市银行对于内控评价标准不一致第42-43页
        4.3.2 各家上市银行对实质性漏洞的认定标准不一致第43-46页
    4.4 监管机构对未准确披露缺陷的上市银行的惩罚成本过低第46-47页
5 改进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政策建议第47-53页
    5.1 完善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的法律法规第47-48页
    5.2 加强外部监管力度第48-50页
        5.2.1 充分发挥外部监管部门的监督职能第48-49页
        5.2.2 强化违法惩戒机制第49页
        5.2.3 推动强制披露和自愿披露相结合第49-50页
    5.3 上市银行内部对实质性漏洞披露的改进建议第50-53页
        5.3.1 建立披露质量问责机制第50-51页
        5.3.2 管理层应提高自愿披露意识第51页
        5.3.3 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工作团队第51-53页
6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第53-55页
    6.1 研究结论第53页
    6.2 研究展望第53-55页
参考文献第55-60页
致谢第60页

论文共6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率市场化对财务公司盈利模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以X控股集团财务有限公司为例
下一篇:商业银行融资效率研究--以中信银行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