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5页 | 
| 1.1 前言 | 第17-1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8-31页 | 
| 1.2.1 木材化学改性技术研究现状 | 第18-27页 | 
| 1.2.2 细胞壁性能对木材化学改性的影响 | 第27-29页 | 
| 1.2.3 细胞壁组分接枝共聚方法研究 | 第29-31页 | 
| 1.2.4 木材化学改性技术发展趋势 | 第31页 |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1-32页 | 
| 1.3.1 研究的目的 | 第31-32页 | 
| 1.3.2 研究意义 | 第32页 |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2-34页 | 
| 1.4.1 马来酸酐/甘油复合改性木材尺寸稳定性研究 | 第33页 | 
| 1.4.2 水溶性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改性木材性能研究 | 第33页 | 
| 1.4.3 硅溶胶/水溶性乙烯基单体复合改性木材性能研究 | 第33页 | 
| 1.4.4 水溶性乙烯基单体增强木材细胞壁机制研究 | 第33-34页 |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马来酸酐/甘油复合改性木材尺寸稳定性研究 | 第35-47页 | 
| 2.1 前言 | 第35-36页 |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6-39页 | 
| 2.2.1 试验材料 | 第36页 | 
| 2.2.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36-37页 | 
| 2.2.3 试验方法 | 第37-38页 | 
| 2.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第38-39页 | 
| 2.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9-45页 | 
| 2.3.1 马来酸酐/甘油复合改性材尺寸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39-43页 | 
| 2.3.2 验证试验结果分析 | 第43-45页 | 
| 2.4 小结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水溶性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改性木材性能研究 | 第47-69页 | 
| 3.1 前言 | 第47-48页 |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 3.2.1 试验材料 | 第48-49页 | 
| 3.2.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49页 | 
| 3.2.3 试验方法 | 第49-50页 | 
| 3.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第50-53页 | 
|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3-67页 | 
| 3.3.1 改性剂的性质 | 第53-54页 | 
| 3.3.2 工艺参数对改性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54-62页 | 
| 3.3.3 工艺参数优化试验 | 第62-67页 | 
| 3.4 小结 | 第67-69页 | 
| 第四章 硅溶胶/水溶性乙烯基单体复合改性木材性能研究 | 第69-84页 | 
| 4.1 前言 | 第69-70页 |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70-75页 | 
| 4.2.1 试验材料 | 第70页 | 
| 4.2.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70-71页 | 
| 4.2.3 试验方法 | 第71-72页 | 
| 4.2.4 性能测试及结构表征 | 第72-75页 | 
| 4.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5-82页 | 
| 4.3.1 二氧化硅添加量对改性材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 | 第75-77页 | 
| 4.3.2 热重分析(TG) | 第77-78页 | 
| 4.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 第78-80页 | 
| 4.3.4 能谱分析(EDS) | 第80-82页 | 
| 4.4 小结 | 第82-84页 | 
| 第五章 水溶性乙烯基单体增强木材细胞壁机制研究 | 第84-105页 | 
| 5.1 前言 | 第84-85页 |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 5.2.1 试验材料 | 第85页 | 
| 5.2.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85页 | 
| 5.2.3 试验方法 | 第85-87页 | 
| 5.2.4 性能测试与结构表征 | 第87-89页 | 
|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89-104页 | 
| 5.3.1 改性剂在木材细胞壁内的分布 | 第89-90页 | 
| 5.3.2 聚合物的性能分析 | 第90-91页 | 
| 5.3.3 纤维二糖接枝机理研究 | 第91-93页 | 
| 5.3.4 木质素接枝机理研究 | 第93-96页 | 
| 5.3.5 木质素接枝活性位点探讨 | 第96-103页 | 
| 5.3.6 水溶性乙烯基单体增强木材细胞壁机制 | 第103-104页 | 
| 5.4 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5-108页 | 
| 6.1 结论 | 第105-106页 | 
| 6.2 创新点 | 第106页 | 
| 6.3 展望 | 第106-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22页 |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122-123页 | 
| 导师简介 | 第123-125页 |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