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3-1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6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1.6.1 研究的重难点 | 第15页 |
1.6.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1 农村空心化概念 | 第16页 |
2.2 空心村界定 | 第16页 |
2.3 理论基础 | 第16-18页 |
2.3.1 城乡协调发展理论 | 第16-17页 |
2.3.2 新型城镇化理论 | 第17页 |
2.3.3 农业经济管理与“三整合”理论 | 第17-18页 |
3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现状分析 | 第18-31页 |
3.1 保定市基本情况 | 第18页 |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特征 | 第18-19页 |
3.2.1 数据来源 | 第18页 |
3.2.2 样本特征 | 第18-19页 |
3.3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现状统计分析 | 第19-30页 |
3.3.1 空心化农村人口及劳动力分析 | 第19-23页 |
3.3.2 空心化农村房屋空置情况分析 | 第23-26页 |
3.3.3 山区与平原农村空心化分布差异分析 | 第26-29页 |
3.3.4 各县区空心村与贫困村的相关性分析 | 第29-30页 |
3.4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现状数据调查总结 | 第30-31页 |
4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特征与问题分析 | 第31-37页 |
4.1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特征 | 第31-33页 |
4.1.1 空心化农村分布差异化 | 第31页 |
4.1.2 农村空心化表现多样 | 第31页 |
4.1.3 农村空心化现象受资源影响大 | 第31-32页 |
4.1.4 空心化农村呈螺旋式衰落趋势明显 | 第32页 |
4.1.5 “三空”之间的逻辑关系复杂化 | 第32-33页 |
4.2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存在问题的具体体现 | 第33-37页 |
4.2.1 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匮乏 | 第33-34页 |
4.2.2 基层组织建设后续乏力 | 第34页 |
4.2.3 经济发展带动性较差 | 第34-35页 |
4.2.4 贫困与空心问题相互影响 | 第35-36页 |
4.2.5 农村空心化衍生“三空”问题及危害影响 | 第36-37页 |
5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原则和对策建议 | 第37-46页 |
5.1 保定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原则 | 第37-38页 |
5.1.1 以人为本,杜绝形式主义原则 | 第37页 |
5.1.2 紧密联系省、市定位采取措施原则 | 第37-38页 |
5.1.3 “四化”联动,整体推进原则 | 第38页 |
5.1.4 充分挖掘农村内生动力,因地制宜原则 | 第38页 |
5.1.5 将开放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原则 | 第38页 |
5.2 保定市农村空心化问题治理及农村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38-46页 |
5.2.1 优化农村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 | 第38-40页 |
5.2.2 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农村管理 | 第40页 |
5.2.3 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实现经济带动 | 第40-42页 |
5.2.4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小镇和农村社区 | 第42页 |
5.2.5 利用区位优势对接京津,借力协同发展战略 | 第42-43页 |
5.2.6 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农村内生动力 | 第43-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6.1 本调查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46页 |
6.2 本文的不足及研究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 | 第50-52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