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页 |
| 1 绪论 | 第7-10页 |
| 1.1 选题背景 | 第7页 |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 1.2.1 选题目的 | 第7页 |
| 1.2.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页 |
| 1.3.2 蒙古国国内研究现状 | 第8页 |
| 1.4 研究方法 | 第8页 |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8-9页 |
| 1.5.1 研究思路 | 第8-9页 |
| 1.5.2 技术路线 | 第9页 |
| 1.6 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9-10页 |
| 2 畜牧业保险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0-19页 |
| 2.1 畜牧业保险的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 2.1.1 畜牧业保险 | 第10页 |
| 2.1.2 指数保险 | 第10-11页 |
| 2.1.3 畜牧业保险种类 | 第11-12页 |
| 2.2 理论基础 | 第12-19页 |
| 2.2.1 农业保险理论 | 第12-13页 |
| 2.2.2 风险可保性理论 | 第13-14页 |
| 2.2.3 供求理论 | 第14-15页 |
| 2.2.4 行为经济学理论 | 第15-19页 |
| 3 蒙古国畜牧业保险发展现状 | 第19-37页 |
| 3.1 蒙古国畜牧业发展情况 | 第19-25页 |
| 3.1.1 转轨前(1921-1990)的蒙古国草原畜牧业 | 第19-20页 |
| 3.1.2 转型后(1991-2011年)的蒙古国草原畜牧业 | 第20-23页 |
| 3.1.3 蒙古国草原畜牧业现状 | 第23-25页 |
| 3.2 蒙古国畜牧业保险政策历史 | 第25-26页 |
| 3.2.1 保险新法律框架的组成(1997-2005) | 第25页 |
| 3.2.2 过渡至金融市场调整控制阶段(2006-2014年) | 第25-26页 |
| 3.3 蒙古国畜牧业保险规定 | 第26-33页 |
| 3.3.1 自然灾害的频繁性使得牧民有意向参加保险 | 第26页 |
| 3.3.2 传染性疾病的危害需要保险公司的防护 | 第26-27页 |
| 3.3.3 保险公司会对野生动物的袭击做一定保险赔偿 | 第27页 |
| 3.3.4 对牲畜保险公司以7%—25%比例给予赔偿 | 第27-30页 |
| 3.3.5 对牲畜政府以30%以上比例给予赔偿 | 第30-33页 |
| 3.4 蒙古国畜牧业保险特征 | 第33-37页 |
| 3.4.1 政府对畜牧业保险的支持力度有所加大 | 第33页 |
| 3.4.2 政策性畜牧业保险范围逐渐扩大 | 第33-34页 |
| 3.4.3 商业性畜牧业保险有所发展 | 第34-36页 |
| 3.4.4 参加畜牧业保险的牧民户增多 | 第36-37页 |
| 4 蒙古国畜牧业保险调查与存在的问题 | 第37-41页 |
| 4.1 蒙古国牧民参加畜牧业保险调查分析 | 第37-39页 |
| 4.1.1 研究数据的来源 | 第37页 |
| 4.1.2 基本特征分析 | 第37-38页 |
| 4.1.3 牧户对畜牧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分析 | 第38页 |
| 4.1.4 牧户购买畜牧业保险的行为特征分析 | 第38-39页 |
| 4.2 蒙古国畜牧业保险中存在的问题 | 第39-41页 |
| 4.2.1 畜牧业保险覆盖面小 | 第39页 |
| 4.2.2 家庭人口多,有特定管理牲畜人员 | 第39页 |
| 4.2.3 牧民家庭财力较弱 | 第39页 |
| 4.2.4 保险公司的积极性不高 | 第39-40页 |
| 4.2.5 保险期限正对灾害较多时期 | 第40-41页 |
|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41-43页 |
| 5.1 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 第41页 |
| 5.2 加大畜牧保险宣传力度 | 第41-42页 |
| 5.3 强化风险管理 | 第42页 |
| 5.4 强化畜牧业保险人才队伍建设 | 第42页 |
| 5.5 改进和规范理赔流程 | 第42-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 附录 | 第47-48页 |
| 作者简介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