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地下水论文

西南岩溶地下水微生物群落解析及源追踪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引言第9-19页
    1.1 岩溶水现状第9页
    1.2 岩溶地下水的污染状况第9-10页
    1.3 抗生素污染现状第10-13页
        1.3.1 抗生素的种类第10-12页
        1.3.2 抗生素使用情况及来源第12页
        1.3.3 抗生素抗性基因研究第12-13页
        1.3.4 抗生素污染机制第13页
    1.4 微生物来源追踪方法第13-16页
        1.4.1 微生物来源追踪(MST)第13-15页
        1.4.2 MST研究现状第15-16页
    1.5 目的与意义第16页
    1.6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7 研究路线第17-19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9-35页
    2.1 样品采集第19-21页
        2.1.1 采样点的位置及分布第19-21页
        2.1.2 采样方法第21页
    2.2 现场数据测量第21-23页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第23-24页
    2.4 主要试剂第24-26页
    2.5 理化指标检测第26-28页
        2.5.1 ICP测阳离子第26-27页
        2.5.2 HLCP测阴离子第27页
        2.5.3 全自动固相萃取仪测抗生素第27-28页
    2.6 微生物培养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第28-31页
        2.6.1 DNA提取第28-29页
        2.6.2 16S rRNA测序第29-30页
        2.6.3 肠球菌的培养第30-31页
        2.6.4 肠球菌验证第31页
    2.7 微生物源追踪技术第31-33页
        2.7.1 引物选取第31-33页
        2.7.2 PCR扩增第33页
        2.7.3 qPCR实验第33页
    2.8 数据统计分析第33-35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35-69页
    3.1 阴阳离子检测结果第35-39页
    3.2 抗生素浓度检测结果第39-41页
    3.3 小结第41页
    3.4 16S rRNA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第41-55页
        3.4.1 总OTU分析第42-47页
        3.4.2 Alpha多样性分析第47-48页
        3.4.3 物种组成分析第48-50页
        3.4.4 Beta多样性分析第50-51页
        3.4.5 样本分组分析第51-52页
        3.4.6 群落组成分析第52-55页
    3.5 小结第55页
    3.6 关联与模型预测分析第55-59页
    3.7 小结第59-60页
    3.8 肠球菌培养结果第60-61页
    3.9 PCR实验分析第61-62页
    3.10 qPCR实验第62-66页
        3.10.1 qPCR结果统计与分析第62-64页
        3.10.2 基因表达、抗生素浓度、菌落数的相关性分析第64-66页
    3.11 小结第66-67页
    3.12 微生物源示踪分析第67-69页
        3.12.1 引物敏感性,特异性分析第67-68页
        3.12.2 样本点分组第68页
        3.12.3 微生物源追踪确定第68-69页
第四章 结论第69-70页
致谢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80页
附录第80-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昌平南口地区土壤重金属分布及地球化学特征
下一篇:伊洛河盆地地下水污染与脆弱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