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绪论 | 第7-9页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 | 第7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7-8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8页 |
(四) 本课题的研究难点及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8-9页 |
一、贵州水族男子铜鼓舞考察概述 | 第9-15页 |
(一) 走进水寨——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 | 第9-10页 |
1、三都县简述 | 第9页 |
2、贵州水族男子铜鼓舞考察状况简述 | 第9-10页 |
(二) 贵州水族男子铜鼓舞文化探析 | 第10-13页 |
1、青铜时代遗存 | 第10-11页 |
2、源于祭祀活动 | 第11页 |
3、花山岩画中的铜鼓舞 | 第11页 |
4、铜鼓舞与水书的关系 | 第11-13页 |
(三) 贵州水族男子铜鼓舞表演程式与服饰道具 | 第13-15页 |
1、表演程式 | 第13页 |
2、服饰道具 | 第13-15页 |
二、贵州水族男子铜鼓舞动作探析 | 第15-23页 |
(一) 动态特征 | 第15-16页 |
(二) 动作素材 | 第16-21页 |
1、基本形态 | 第16-18页 |
2、基本动作 | 第18-21页 |
(三) 动作短句和组合 | 第21-23页 |
1、短句 | 第21-22页 |
2、组合 | 第22-23页 |
三、贵州水族男子铜鼓舞动作探析而引发的思考 | 第23-25页 |
(一) 水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任重而道远 | 第23-24页 |
(二) 在一脉相承下“量体裁衣” | 第24页 |
(三) 由铜鼓舞个例引发的审美反思 | 第24-25页 |
结语 | 第25-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28页 |
致谢 | 第28-29页 |
附录 | 第29-32页 |
(一) 与宋晓君的访谈记录节选 | 第29-31页 |
(二) 田野调查中参与表演的人员及年龄(其中包括芦笙舞表演者) | 第3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