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1.2 靖安油田腐蚀现状 | 第9-11页 |
1.3 井筒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1-12页 |
1.3.1 H_2S的影响 | 第11页 |
1.3.2 Cl~-的影响 | 第11页 |
1.3.3 温度的影响 | 第11页 |
1.3.4 pH的影响 | 第11-12页 |
1.3.5 矿化度的影响 | 第12页 |
1.3.6 流速的影响 | 第12页 |
1.3.7 细菌的影响 | 第12页 |
1.4 油田井筒防腐技术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4.1 油田井筒防腐技术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2 油田井筒防腐技术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靖安含硫油田井筒腐蚀环境分析 | 第17-23页 |
2.1 实验部分 | 第17-18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17-18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18页 |
2.1.3 实验方法 | 第18页 |
2.2 结果与讨论 | 第18-21页 |
2.2.1 大路沟作业区井筒腐蚀环境分析 | 第18-19页 |
2.2.2 白于山作业区井筒腐蚀环境分析 | 第19-20页 |
2.2.3 腐蚀倾向分析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靖安含硫油田井筒腐蚀状况及规律研究 | 第23-40页 |
3.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第23页 |
3.2 现场腐蚀监测方法 | 第23-24页 |
3.3 腐蚀后挂片分析方法 | 第24-27页 |
3.3.1 腐蚀速率的测定 | 第24-26页 |
3.3.2 腐蚀结垢产物分析方法 | 第26页 |
3.3.3 腐蚀挂片表面形貌分析方法 | 第26页 |
3.3.4 挂片表面最大点蚀深度测量方法 | 第26-27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3.4.1 腐蚀速率测定结果 | 第27-28页 |
3.4.2 腐蚀结垢产物分析结果 | 第28-29页 |
3.4.3 腐蚀挂片扫描电镜与能谱分析结果 | 第29-36页 |
3.4.4 腐蚀挂片表面形貌与腐蚀深度测量结果 | 第36-3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靖安含硫油田井筒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第40-55页 |
4.1 井筒腐蚀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分析 | 第40-45页 |
4.1.1 灰关联分析基本原理 | 第40页 |
4.1.2 灰关联分析流程 | 第40-41页 |
4.1.3 井筒腐蚀影响因素灰关联分析结果 | 第41-45页 |
4.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45-46页 |
4.3 井筒腐蚀影响因素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4.3.1 硫化物的影响 | 第46页 |
4.3.2 pH值的影响 | 第46页 |
4.3.3 Cl~-的影响 | 第46页 |
4.3.4 含水率的影响 | 第46页 |
4.3.5 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6 压力的影响 | 第47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7-54页 |
4.4.1 井筒腐蚀影响因素研究 | 第47-5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五章 靖安含硫油田油管腐蚀治理方法研究 | 第55-82页 |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5-56页 |
5.2 实验原理 | 第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58页 |
5.3.1 缓蚀剂物理性质评价方法 | 第56页 |
5.3.2 缓蚀剂水溶性评价方法 | 第56页 |
5.3.3 缓蚀剂电化学评价方法 | 第56-57页 |
5.3.4 缓蚀剂在不同含水率采出液中性能损失评价方法 | 第57-58页 |
5.3.5 缓蚀剂抗硫性能评价方法 | 第58页 |
5.3.6 缓蚀剂耐温性能评价方法 | 第58页 |
5.3.7 缓蚀剂加量确定 | 第58页 |
5.3.8 失重法评价缓蚀剂 | 第58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58-81页 |
5.4.1 缓蚀剂的物理性质 | 第58-59页 |
5.4.2 缓蚀剂的电化学评价 | 第59-65页 |
5.4.3 缓蚀剂在不同含水率采出液中性能损失评价 | 第65-68页 |
5.4.4 缓蚀剂抗硫性能评价 | 第68-70页 |
5.4.5 缓蚀剂耐温性能评价 | 第70-73页 |
5.4.6 缓蚀剂加量的确定 | 第73-75页 |
5.4.7 缓蚀剂的失重法评价 | 第75-8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六章 靖安含硫油田抽油杆腐蚀治理方法研究 | 第82-95页 |
6.1 腐蚀对抽油杆抗拉强度的影响 | 第82页 |
6.2 抽油杆抗拉强度实验方法 | 第82页 |
6.3 抽油杆受力分析基本理论 | 第82-84页 |
6.3.1 下冲程抽油杆柱受力分析 | 第83页 |
6.3.2 上冲程抽油杆柱受力分析 | 第83-84页 |
6.4 直、斜井抽油杆柱组合设计基本理论 | 第84-85页 |
6.4.1 下泵深度的确定 | 第84页 |
6.4.2 抽油杆柱组合设计准则 | 第84-85页 |
6.4.3 加重杆的设计 | 第85页 |
6.5 抽油杆经济成本评价 | 第85-86页 |
6.6 结果与讨论 | 第86-94页 |
6.6.1 抽油杆柱化学成分分析 | 第86页 |
6.6.2 抽油杆柱力学性能分析 | 第86-88页 |
6.6.3 抽油杆柱微观断口分析 | 第88-89页 |
6.6.4 综合分析 | 第89页 |
6.6.5 抽油杆沿井筒受力分析计算结果 | 第89-92页 |
6.6.6 抽油杆防腐经济效益评价 | 第92-94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94-95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95-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0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2-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