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蛋白质论文

玻连蛋白的克隆和纯化及其生物学活性验证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1-16页
        1.1.1 玻连蛋白分子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第11-15页
        1.1.2 用CHO和HEK293T细胞表达重组蛋白的研究现状第15-16页
    1.2 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6-17页
        1.2.1 玻连蛋白分子的克隆和纯化第16页
        1.2.2 本研究的意义第16-17页
第二章 细胞的培养和转染第17-29页
    2.1 前言第17页
    2.2 实验材料第17-18页
        2.2.1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17页
        2.2.2 实验试剂和耗材第17-18页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18-23页
        2.3.1 CHO K1细胞的培养、驯化和冻存第18-20页
            2.3.1.1 CHO K1细胞的复苏第18-20页
            2.3.1.2 CHO K1细胞的传代与降血清及悬浮驯化第20页
            2.3.1.3 CHO K1细胞的冻存第20页
        2.3.2 293T细胞的培养和传代第20-21页
            2.3.2.1 293T细胞的复苏第20-21页
            2.3.2.2 293T细胞的传代第21页
            2.3.2.3 293T细胞的冻存第21页
        2.3.3 FreeStyle~TM CHO-S细胞的培养和传代第21页
        2.3.4 293T细胞的转染第21-22页
        2.3.5 CHO K1细胞的转染第22页
        2.3.6 Freestyle CHO-S细胞的转染第22-23页
        2.3.7 CHO-K1-S的转染第23页
    2.4 实验结果第23-24页
        2.4.1 CHO K1的驯化结果及其与293T细胞的培养条件探究第23-24页
        2.4.2 转染实验结果第24页
    2.5 本章小结与展望第24-29页
第三章 重组质粒的构建第29-51页
    3.1 前言第29-30页
    3.2 实验材料第30-31页
        3.2.1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0-31页
        3.2.2 实验试剂第31页
    3.3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31-44页
        3.3.1 人cDNA文库的构建第31-34页
            3.3.1.1 外周血单核细胞的获取第31-32页
            3.3.1.2 总RNA的提取第32-33页
            3.3.1.3 人cDNA文库的构建第33-34页
        3.3.2 玻连蛋白cDNA分子的克隆第34-36页
        3.3.3 酶切位点的引入与重组质粒pEXL-FTH-VTN的构建第36-41页
            3.3.3.1 酶切位点的引入第36-37页
            3.3.3.2 目的基因(VTN)与pEXL-FTH-GFP的双酶切第37-39页
            3.3.3.3 目的基因与pEXL-FTH-GFP酶切产物的连接第39-40页
            3.3.3.4 转化第40页
            3.3.3.5 重组子的挑选和鉴定第40-41页
            3.3.3.6 基因序列的鉴定和筛选第41页
        3.3.4 碱基定点突变及其结果检测第41-43页
            3.3.4.1 定点突变PCR第42页
            3.3.4.2 电泳检测第42页
            3.3.4.3 PCR产物的消化第42页
            3.3.4.4 转化第42-43页
            3.3.4.5 定点突变质粒的鉴定第43页
        3.3.5 第二次碱基定点突变及结果检测第43页
        3.3.6 带His-tag标签引物的设计及pEXL-FTH-VTN-His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3-44页
        3.3.7 pcDNA3.1-VTN-YFP-his重组载体的构建第44页
        3.3.8 pET-28a-VTN-his重组质粒的构建第44页
    3.4 实验结果第44-49页
        3.4.1 玻连蛋白cDNA克隆结果第44-46页
        3.4.2 pEXL-FTH-VTN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第46-47页
        3.4.3 两次定点突变结果第47页
        3.4.4 his-tag重组质粒的构建结果第47-49页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49-51页
第四章 玻连蛋白的表达和纯化第51-65页
    4.1 前言第51-52页
    4.2 实验材料第52页
        4.2.1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52页
        4.2.2 实验试剂和耗材第52页
    4.3 实验方法和步骤第52-57页
        4.3.1 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第52页
        4.3.2 镍柱纯化第52-55页
        4.3.3 SDS-PAGE考马斯亮蓝染色法检测表达效果第55页
        4.3.4 玻连蛋白的纯化及浓度检测第55-56页
        4.3.5 BL21(DE3)表达玻连蛋白的实验探究及结果检测第56页
        4.3.6 WesternBlot检测表达的目的蛋白第56-57页
            4.3.6.1 SDS-PAGE第56页
            4.3.6.2 转膜第56-57页
            4.3.6.3 免疫反应第57页
            4.3.6.4 化学显影及拍摄第57页
        4.3.7 表达蛋白的生物学功能验证第57页
    4.4 实验结果第57-61页
        4.4.1 重组质粒转染293T细胞后SDS-PAGE实验结果第57-59页
        4.4.2 VTN含量测定第59页
        4.4.3 细菌表达结果第59-60页
        4.4.4 westernblot实验结果第60-61页
        4.4.5 重组玻连蛋白分子的生物学功能验证第61页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第61-65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65-66页
致谢第66-67页
参考文献第67-73页
附录一本实验用到的一些试剂的配制方法第73-76页
攻硕期间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研究成果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多种特征的低序列相似性蛋白质结构类预测
下一篇:骨髓中Ly6C~+单核细胞祖细胞对造血调控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