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8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16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6-54页 |
| 2.1 引言 | 第16页 |
| 2.2 铅卤杂化钙钛矿材料 | 第16-30页 |
| 2.2.1 材料概述 | 第16-17页 |
| 2.2.2 晶体结构及调控 | 第17-21页 |
| 2.2.3 三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的不稳定性 | 第21-23页 |
| 2.2.4 结构调控对稳定性的影响 | 第23-30页 |
| 2.3 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 | 第30-43页 |
| 2.3.1 材料概述 | 第30页 |
| 2.3.2 有机配体调控 | 第30-40页 |
| 2.3.3 载流子动力学 | 第40-43页 |
| 2.4 全无机钙钛矿材料 | 第43-53页 |
| 2.4.1 材料概述 | 第43页 |
| 2.4.2 材料合成 | 第43-48页 |
| 2.4.3 器件应用 | 第48-53页 |
| 2.5 选题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53-54页 |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54-58页 |
| 3.1 化学试剂 | 第54-55页 |
| 3.2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 3.3 材料表征方法 | 第55-58页 |
| 3.3.1 材料物相分析 | 第55页 |
| 3.3.2 材料形貌分析 | 第55-56页 |
| 3.3.3 材料成分分析 | 第56页 |
| 3.3.4 材料光学性能分析 | 第56-58页 |
| 第四章 二维层状钙钛矿单晶的制备及其激子复合特性研究 | 第58-72页 |
| 4.1 引言 | 第58-59页 |
| 4.2 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59-61页 |
| 4.2.1 层溶液法制备二维钙钛矿单晶粉末 | 第59-60页 |
| 4.2.2 结构表征 | 第60-61页 |
| 4.3 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61-66页 |
| 4.3.1 室温及低温光学性能研究 | 第61-63页 |
| 4.3.2 变激发荧光光谱研究 | 第63-64页 |
| 4.3.3 变温荧光光谱研究 | 第64-66页 |
| 4.4 激子复合特性研究及发光机理探讨 | 第66-70页 |
| 4.4.1 荧光寿命研究 | 第66-68页 |
| 4.4.2 发光机理探讨 | 第68-70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 第五章 有机配体长度对二维钙钛矿发光性能的影响 | 第72-88页 |
| 5.1 引言 | 第72-73页 |
| 5.2 材料制备与结构表征 | 第73-76页 |
| 5.2.1 有机配体选择 | 第73页 |
| 5.2.2 材料制备 | 第73页 |
| 5.2.3 结构表征 | 第73-76页 |
| 5.3 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 第76-80页 |
| 5.3.1 能带调控 | 第76-78页 |
| 5.3.2 猝灭行为 | 第78-79页 |
| 5.3.3 内量子效率 | 第79-80页 |
| 5.4 激子复合特性研究及发光机理探讨 | 第80-86页 |
| 5.4.1 变激发荧光光谱研究 | 第80-82页 |
| 5.4.2 局域态激子复合 | 第82-84页 |
| 5.4.3 自陷激子复合 | 第84-86页 |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钙钛矿纳米材料的超薄制备及其发光性能初探 | 第88-100页 |
| 6.1 引言 | 第88-89页 |
| 6.2 液相剥离法制备原子级厚度二维钙钛矿纳米片 | 第89-96页 |
| 6.2.1 材料制备 | 第89-90页 |
| 6.2.2 结构表征 | 第90-93页 |
| 6.2.3 发光性能 | 第93-96页 |
| 6.3 化学气象沉积法制备超薄无机钙钛矿纳米片 | 第96-99页 |
| 6.3.1 材料制备 | 第96-97页 |
| 6.3.2 性能表征 | 第97-9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 第七章 无机钙钛矿纳米晶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协同作用 | 第100-110页 |
| 7.1 引言 | 第100-101页 |
| 7.2 材料制备 | 第101页 |
| 7.2.1 Cs前驱体及MOF材料的制备 | 第101页 |
| 7.2.2 CsPbBr_3 NCs/uio-66的制备 | 第101页 |
| 7.2.3 分离提纯 | 第101页 |
| 7.3 结构表征 | 第101-104页 |
| 7.4 发光性能 | 第104-107页 |
| 7.4.1 纳米晶尺寸调控 | 第104-106页 |
| 7.4.2 发光稳定性提升 | 第106-107页 |
| 7.5 本章小结 | 第107-110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4页 |
| 8.1 全文总结 | 第110-111页 |
| 8.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1页 |
| 8.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1-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32页 |
| 致谢 | 第132-134页 |
| 个人简历 | 第134-136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36-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