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测绘学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测量误差与测量平差论文

测量数据误差分布的熵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2-32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2-18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评述第18-27页
        1.2.1 测量数据处理理论的发展第18-22页
        1.2.2 熵的概念与发展第22-24页
        1.2.3 基于熵的测量数据处理研究现状及问题第24-27页
    1.3 研究内容、目标及论文组织第27-32页
        1.3.1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3.2 研究目标第28-29页
        1.3.3 论文组织第29-32页
第2章 测量数据误差处理研究中的熵第32-42页
    2.1 信息熵及其性质第32-34页
    2.2 测量现象的信息熵第34-35页
    2.3 熵与误差的关系第35-36页
    2.4 熵与不确定度的关系第36-37页
    2.5 熵与分布的关系第37-38页
    2.6 熵与权的关系第38-40页
    2.7 本章小结第40-42页
第3章 测量数据误差分布的熵律第42-58页
    3.1 测量数据处理常见分布的熵第42-48页
        3.1.1 正态分布的熵第42-45页
        3.1.2 均匀分布的熵第45-47页
        3.1.3 拉普拉斯分布的熵第47-48页
    3.2 熵意义上的测量数据误差第48-53页
        3.2.1 基于熵的不确定度区间第50-51页
        3.2.2 测量数据误差分布的熵值特性第51-52页
        3.2.3 误差分布概率密度函数求解的最大熵方法第52-53页
    3.3 误差熵的作用基础第53-55页
        3.3.1 基于熵系数的误差分布分析第53页
        3.3.2 误差熵带模型第53-54页
        3.3.3 误差熵的截断估计第54-55页
        3.3.4 误差熵的合成第55页
    3.4 本章小结第55-58页
第4章 污染正态分布的熵估算研究第58-68页
    4.1 污染分布与污染正态分布第58-59页
    4.2 污染正态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第59-60页
        4.2.1 均值漂移模型概率密度函数第59页
        4.2.2 方差扩大模型概率密度函数第59页
        4.2.3 分析与讨论第59-60页
    4.3 污染正态分布密度函数的差异性第60-62页
        4.3.1 Kullback-Leibler距离第60页
        4.3.2 Kullback-Leibler距离下的污染正态分布密度函数差异性第60-62页
    4.4 污染正态分布熵的近似估算第62-67页
        4.4.1 污染正态分布熵的特性分析第62-65页
        4.4.2 基于污染率的污染正态分布熵的近似估算第65-66页
        4.4.3 算例第66-67页
    4.5 本章小结第67-68页
第5章 P-范分布的熵估算研究第68-78页
    5.1 P-范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第68-70页
        5.1.1 P-范分布概率密度函数的两种表达第68-69页
        5.1.2 P-范分布概率密度不同表达形式的一致性证明第69-70页
    5.2 P-范分布熵的严密计算第70-73页
        5.2.1 P-范分布熵的严密计算公式推导第70-72页
        5.2.2 P-范分布熵的特性分析第72-73页
    5.3 P-范分布熵的一种近似估计第73-77页
        5.3.1 P-范分布的近似表示第74-75页
        5.3.2 P-范分布熵的近似估计第75页
        5.3.3 数值演算及分析第75-77页
    5.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6章 熵在测量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第78-88页
    6.1 GPS RTK观测数据误差分布的熵分析第78-81页
        6.1.1 GPS RTK观测数据误差分布研究现状与数据来源第78-79页
        6.1.2 熵分析方法第79-80页
        6.1.3 计算与分析第80-81页
        6.1.4 本例结论第81页
    6.2 基于熵的数据污染率估算研究第81-86页
        6.2.1 基于熵的数据污染率估算方法第82-83页
        6.2.2 熵计算的截断误差对污染率估算的影响分析第83-84页
        6.2.3 算例及分析第84-85页
        6.2.4 本例结论第85-86页
    6.3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88-92页
    7.1 全文总结第88-89页
    7.2 研究展望第89-92页
参考文献第92-102页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第102-104页
    1.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与生产服务项目第102页
    2. 在读期间第一作者已发表的论文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页

论文共10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东海典型泥质区高分辨沉积记录及其对气候环境变化的响应
下一篇:面向WEB可视化的矢量数据流式渐进传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