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课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人工湿地概述与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人工湿地污染物去除机理 | 第12-13页 |
1.2.2 人工湿地种类 | 第13-15页 |
1.2.3 低温对人工湿地的影响及强化措施 | 第15-17页 |
1.3 生物强化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1 生物强化概述及应用 | 第17-18页 |
1.3.2 低温生物强化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4 人工湿地低温生物强化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2页 |
1.5.1 课题的来源 | 第19页 |
1.5.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9-20页 |
1.5.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4页 |
2.1.1 实验仪器 | 第22-23页 |
2.1.2 实验用土壤样品来源 | 第23页 |
2.1.3 实验用硝化细菌、亚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菌群来源 | 第23页 |
2.1.4 实验用污水来源 | 第23-2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2.2.1 常规水质分析方法 | 第24页 |
2.2.2 低温有机物降解菌与解磷菌富集、筛选方法及鉴定 | 第24-25页 |
2.2.3 微生物个体形态观察方法 | 第25-26页 |
2.2.4 微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2.5 生长曲线测定方法 | 第26页 |
2.2.6 高效有机物降解菌的复配及复配菌株的条件优化 | 第26-27页 |
2.2.7 复合菌剂的构建方法 | 第27页 |
2.2.8 植物总生物量测定方法 | 第27-28页 |
2.2.9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高通量测序 | 第28-30页 |
2.3 人工湿地模拟装置结构 | 第30-32页 |
第3章 低温功能菌的筛选及复合菌剂的构建 | 第32-47页 |
3.1 低温功能菌的筛选 | 第32-34页 |
3.1.1 有机物降解菌的筛选 | 第32-34页 |
3.1.2 解磷菌的筛选 | 第34页 |
3.2 低温复合菌剂的构建 | 第34-44页 |
3.2.1 有机物降解菌的构建及复配菌株条件优化 | 第34-37页 |
3.2.2 三类功能菌的复合构建 | 第37-44页 |
3.3 纯菌的鉴定 | 第44-45页 |
3.3.1 形态学鉴定 | 第44页 |
3.3.2 16s rDNA 序列测定 | 第44-4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低温复合菌剂对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的强化效能 | 第47-64页 |
4.1 低温人工湿地模拟系统的启动 | 第48-54页 |
4.1.1 复合菌剂的投加对模拟系统出水 COD 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2 复合菌剂的投加对模拟系统出水氨氮的影响 | 第49-51页 |
4.1.3 复合菌剂的投加对模拟系统出水总氮的影响 | 第51-52页 |
4.1.4 复合菌剂的投加对模拟系统出水总磷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5 复合菌剂对模拟系统低温启动的影响 | 第53-54页 |
4.2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水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54-59页 |
4.2.1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 COD 的转化规律 | 第55-56页 |
4.2.2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氨氮的转化规律 | 第56-57页 |
4.2.3 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总氮的转化规律 | 第57-58页 |
4.2.4 最适水力停留时间的选择 | 第58-59页 |
4.3 菌剂投加量对污水净化效能的影响 | 第59-63页 |
4.3.1 不同菌剂量下 COD 的转化规律 | 第59-60页 |
4.3.2 不同菌剂量下氨氮的转化规律 | 第60-61页 |
4.3.3 不同菌剂量下总氮的转化规律 | 第61-62页 |
4.3.4 最佳菌剂量的选择 | 第62-63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5章 人工湿地模拟系统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及生物强化机制研究 | 第64-73页 |
5.1 微生物种群丰度及多样性分析 | 第64-66页 |
5.2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 第66-7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3页 |
附录 | 第83-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