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1-28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三、研究目的、方法和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三)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四、概念界定 | 第18-28页 |
(一) 资本 | 第18-23页 |
(二) 资本扩张 | 第23-24页 |
(三) 空间 | 第24-28页 |
第一章 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的内涵与实质 | 第28-31页 |
一、资本的空间扩张 | 第28-29页 |
二、资本扩张空间悖论的内涵 | 第29-30页 |
三、实质:资本内在否定性的空间表现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资本扩张的空间悖论的三重表现 | 第31-44页 |
一、资本扩张的市场空间悖论与经济危机 | 第31-35页 |
(一)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性后果两极分化 | 第32-33页 |
(二) 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趋势 | 第33-34页 |
(三) 市场空间悖论:经济危机 | 第34-35页 |
二、资本扩张的生态空间悖论与生态危机 | 第35-38页 |
(一) 价值增殖的无限性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 | 第35-37页 |
(二) 生态空间悖论:生态危机 | 第37-38页 |
三、资本扩张的人的发展空间悖论与人的发展危机 | 第38-44页 |
(一) 分工与人的片面化发展 | 第39-42页 |
(二) 人的发展空间悖论:人的发展危机 | 第42-44页 |
第三章 资本主义国家对摆脱资本扩张空间悖论的路径探寻 | 第44-60页 |
一、市场空间的生产:资本主义在当代能够存续的原因 | 第44-48页 |
(一) 原始积累、对外殖民到福利政策和全球化:从空间占有到空间生产 | 第45-46页 |
(二) 从“空间聚集”到“用时间消灭空间”:空间生产的技术支撑 | 第46-48页 |
二、生态空间的生产:以“置换空间”的方式解决生态危机 | 第48-50页 |
(一) 资源掠夺与污染转嫁是资本主义国家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惯常思路 | 第49-50页 |
(二) 生态帝国主义用资本的强势逻辑为自己“置换空间” | 第50页 |
三、人的发展空间的生产 | 第50-55页 |
(一) 社会保障制度的民生关怀作用 | 第51-52页 |
(二) 教育、职业培训与绩效考核 | 第52-54页 |
(三) 资本主义社会给人以有限的发展空间 | 第54-55页 |
四、对资本主义国家“三大空间生产”的批判 | 第55-60页 |
(一) “损人利己”的空间生产模式不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 | 第56-57页 |
(二) 人的发展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 | 第57-58页 |
(三)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空间生产跳不出资本扩张空间悖论的怪圈 | 第58-60页 |
第四章 资本主义国家空间生产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启示 | 第60-73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空间生产探析 | 第60-65页 |
(一) 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创造性地利用和规制资本 | 第60-63页 |
(二) 空间生产是当代中国解决发展可持续性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63-65页 |
二、中国空间生产的理论、制度和实践的结构设计 | 第65-73页 |
(一) 理论支撑 | 第65-66页 |
(二) 制度设计 | 第66-69页 |
(三) 实践探索 | 第69-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8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