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清单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引言 | 第13-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24页 |
1.1 鸢尾属植物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14-16页 |
1.1.1 鸢尾属种质资源概况 | 第14页 |
1.1.2 鸢尾属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 | 第14-16页 |
1.2 植物耐寒性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1.2.1 低温与细胞膜透性 | 第16-17页 |
1.2.2 低温与脯氨酸代谢 | 第17页 |
1.2.3 低温与丙二醛 | 第17-18页 |
1.2.4 低温与可溶性蛋白 | 第18页 |
1.2.5 植物耐寒性的评价方法 | 第18-19页 |
1.3 根茎类鸢尾的根状茎发育 | 第19-22页 |
1.3.1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与应用 | 第19-20页 |
1.3.2 根状茎形态发生学研究进展 | 第20-21页 |
1.3.3 根状茎形成过程中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21-22页 |
1.4 鸢尾属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1.4.1 根茎类鸢尾的繁育系统研究进展 | 第22页 |
1.4.2 根茎类鸢尾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 第22-24页 |
2. 6个德国鸢尾品种耐寒性的研究 | 第24-3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6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1.2 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1.3 试验地温度变化 | 第25-26页 |
2.1.4 数据处理和分析 | 第26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1页 |
2.2.1 不同品种耐寒性的田间观察 | 第26-27页 |
2.2.2 不同品种叶片相对电导率及其低温半致死温度 | 第27-29页 |
2.2.3 低温处理后6个德国鸢尾品种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29-31页 |
2.3 讨论 | 第31-33页 |
2.3.1 6个德国鸢尾品种耐寒性 | 第31-32页 |
2.3.2 德国鸢尾叶片生理指标与抗寒性的关系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德国鸢尾根状茎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34-45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5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37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3.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德国鸢尾根茎芽萌发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2 德国鸢尾根状茎养分含量变化 | 第38-40页 |
3.2.3 德国鸢尾根状茎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 第40-41页 |
3.2.4 德国鸢尾根状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 | 第41-42页 |
3.3 讨论 | 第42-44页 |
3.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状茎侧芽萌发的影响 | 第42页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状茎养分含量与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根状茎内源激素水平变化的影响 | 第43-4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德国鸢尾生长发育过程中生理生化变化 | 第45-5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4.1.1 实验材料与取材方法 | 第45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45页 |
4.2 结果分析 | 第45-51页 |
4.2.1 不同发育阶段根状茎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第45-47页 |
4.2.2 不同发育阶段叶片中碳水化合物的变化 | 第47-49页 |
4.2.3 不同发育阶段根状茎中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49-50页 |
4.2.4 不同发育阶段叶片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50-51页 |
4.3 讨论 | 第51-54页 |
4.3.1 德国鸢尾生长发育与碳水化合物变化的关系 | 第51-52页 |
4.3.2 德国鸢尾根状茎养分含量变化与内源激素关系 | 第52-53页 |
4.3.3 德国鸢尾根状茎和叶片中内源激素的平衡 | 第53-5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5. 鸢尾属植物开花授粉特性初探 | 第55-66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55-57页 |
5.1.1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5.1.2 试验方法 | 第55-57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57-64页 |
5.2.1 花部形态结构和开花动态 | 第57-60页 |
5.2.2 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 | 第60-61页 |
5.2.3 繁育系统结果 | 第61-63页 |
5.2.4 访花昆虫 | 第63-64页 |
5.3 讨论 | 第64-66页 |
5.3.1 花器官生长特性和传粉特征 | 第64-65页 |
5.3.2 小花遵尾繁育系统的判定 | 第65页 |
5.3.3 生殖补偿机制 | 第65-66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66-69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66-67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67页 |
6.3 不足与展望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7页 |
作者简历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